【艾氏文化古迹】艾氏源流和现状研究(二)

    中华艾氏网 2013年4月8日 万家姓


三、艾姓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情况
1、远古、上古和中古时期
艾氏在远古和上古时期罕见,中古时期仍不多,致使宋朝以前艾姓人口数量无从考证。但根据艾氏起源、艾氏郡望、以艾命名的地域和艾氏图腾/族徽—艾蒿的主要产地等信息,可以宏观地推断出远古、上古和中古时期艾姓人口比较多的地区。
? 各支艾氏宗族均公认夏朝汝艾为有文字记载以来的艾氏第一始祖或曰得姓始祖,其故乡甘肃省天水郡为艾氏的发祥地和祖籍,故甘肃省天水郡应是远古时期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 河南省汤阴县既是北艾的主要产地,又是商朝武丁帝的侯爵王子的封地—艾国所在地,应是远古和上古时期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 浙江省四明(今宁波市)是海艾的主要产地,这一地区应是远古和上古时期艾氏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
? 湖北省蕲春县是蕲艾的主要产地,这一地区应是远古和上古时期艾氏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
? 根据傅说所居之地曰傅岩,严光隐居之地曰严滩,杜甫所居之地曰杜陵,自古以来多以居民的姓氏为其居住地的地名,以龙岗坪为中心的江西省修水流域(包括铜鼓县、修水县、武宁县、永修县一带)在商朝武丁帝46年(约公元前1225年)前后封建艾侯国,东周平王封为艾子国,春秋时(公元前504年)改称艾邑,秦汉时置为艾县,直到隋朝开皇9年(589年)废除艾县,并于建昌县,在长达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以艾为名,艾侯国的都城龙岗坪到宋朝时仍称艾城,曾为建昌县和永修县县治的艾城,至今仍名艾城镇,原武宁县城关镇直到1966年“文革”时一直名古艾镇,说明这一地域应是上古和中古时期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详见注2 )
? 周初(约公元前1066年)至春秋战国末期,山东省牟县(今山东省莱芜市东南)有艾陵/艾山/艾邑,今泰安市东南有艾陵,今山东省沂源县西南名艾陵/艾山/艾邑(详见注2 );2009年7月27日查阅《北朝四史人物索引》获悉,西魏(公元535—556年)宗室元珍和元苌先后被封为艾陵男和艾陵伯,说明此时仍有地名艾陵。由此可见,山东省莱芜/沂源/泰安艾陵至少有1600多年(公元前1066—公元556年)的历史。事实上,山东省莱芜市东南接沂源县西南一带的山脉绵亘数十里,现今仍名艾山,此艾山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以艾命名的这一地域应是上古时期和中古时期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编者按:北朝四史指《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
? 江苏省邳县北接山东省郯城县界也有艾山,东魏武定8年(公元550年)在此设置艾县,这里应是中古时期艾姓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 南北朝时期有了各姓氏的郡望,各姓氏郡望所在地是该姓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甘肃省天水郡(治所为平襄,即今通渭县)和陇西郡(治所为狄道,即今临洮县南)是艾氏郡望,这一地区不仅在远古时期是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而且到中古时期仍是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 河南省河南郡(治所为今洛阳市)和汝南郡(治所先后为今上蔡、平舆、汝南县城)是艾氏郡望,这两个地区也应是中古时期艾姓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 浙江省睦州寿昌县(西晋太康元年设置,治所在今建德县大同镇西;几经废兴,治所迁至今建德县西南寿昌镇;1958年废入建德县)是东乡艾氏宗族始祖宰(行九,字希周,号沧洲)公归隐之地,即原籍,到南宋末年时还有以艾命名的艾溪、艾原,说明这一地区自唐朝晚期至南宋末年是艾姓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详见可叔公于1274年撰写的《礼洞艾氏族谱序》)
综上所述,在远古、上古和中古时期,甘肃省天水郡和陇西郡、河南省河南郡和汝南郡及汤阴县、江西省修水、武宁和永修等县、山东省泰安市东南—莱芜市东南—沂源县西南一带和郯城县、浙江省宁波市和建德县、湖北省蕲春县等地区是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即在远古、上古和中古时期,甘肃、河南、江西、山东、浙江、湖北6省是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


2、北宋末期(1102年)
全国艾姓总人口约25000人,约占全国总人口8200万的0.03%。其中一半左右集中在江苏省(编者按:江苏邳县艾姓人口可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省。知道其籍贯的28位北宋艾姓先贤中,江西20人,浙江4人,江苏2人,四川1人,福建1人,这与当时艾姓人口分布状况是基本对应的。(我国各历史时期人口数详见附录11)

3、明朝末期(1626年)
全国艾姓总人口约68000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9300多万的0.035%,在全国大姓氏中列第173位。其中34%的艾姓人口居住在江西省,其次分布于陕西、湖北、山东、湖南、河南、福建等省。知道其籍贯的南宋初至明朝末90位艾姓先贤中,江西省58人,陕西省15人,湖北省4人,江苏省4人,山东省2人,四川省2人,湖南省、河南省、云南省、福建省、上海市各1人,这与当时艾姓人口的分布状况基本上是相对应的。

4、当代(2006年抽样调查统计数字)
艾姓总人口4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13亿的0.031%,位列中国当今300大姓中第215位。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陕西、河北、黑龙江、河南等6省,这6省内居住着大约56%的艾姓人口,其中湖南省约占13%,仅高于这六省平均值(9.3%)3.7个百分点,说明艾姓人口在这6个省中的分布比较平均,不再像北宋末期一半艾姓人口集中在江苏省、明朝末三分之一艾姓人口集中在江西省的状况。其次分布于湖北、甘肃、辽宁、福建等省。全国形成了以湘赣为中心(湘赣两省艾姓人口之和在10万以上,约占全国艾姓人口的1/4)向外散布的艾姓人口分布区。
编者按:以上3个数据录自2007年11月出版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1996年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称,艾姓名列当代300大姓中第258位。

5、当今艾姓各宗族大致人口数
迄今所知,后裔人数众多的艾氏宗族有5支,按始祖出生年代排序,第1支为以春秋时吴公子庆忌公为始祖的湖南省邵阳县和江西省高安县栎山等地艾氏宗族,第2支为以唐朝海清公(约生于公元727年)为始祖的浙江省金华县艾氏宗族(包括江西省武宁县、修水县、瑞昌县、兴国县、横峰县、湖北省武昌江夏区、崇阳县、通城县、福建省建宁县等地外迁后裔),第3支为以唐朝宰(行九、字希周,号沧洲)公(约生于公元800年)为始祖的江西省东乡艾氏宗族(包括江西省临川、金溪、进贤、余干、安仁、贵溪、余江、鹰潭等市县和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安徽省繁昌县、贵州省三都县、湖北省红安县、宜都县、福建省南平市等地外迁后裔),第4支为以五代末、宋朝初中庸公(生于公元952年)为始祖的江西省永丰县艾氏宗族(包括江西省吉水、乐安等县、湖南省平江县、湖北省监利县等地外迁后裔),第5支以子敬公(于明永乐5年即1407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山东省济阳县)为始迁祖的山东省济阳县艾氏宗族。据不完全统计,东乡艾氏宗族及其外迁后裔总数有5万人左右,江西省永丰县和湖南省邵阳县艾氏宗族及其外迁后裔总数各有2万多人,浙江省金华县艾氏宗族和山东省济阳县艾氏宗族及其外迁后裔总数均有1万人以上。五家之和12万以上,约占全国艾姓人口的30%。
根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于2006年的抽样统计数据,当前艾姓人口列前10位的省依次是:湖南、江西、陕西、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甘肃、辽宁、福建.;第11位以后没按人数多少顺序排列。就本人目前统计上来的各省、市、自治区艾姓人数与《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的排序有较大的出入,如第7位的湖北省、第9位的辽宁省,甚至第10位以后的四川省、山东省等的当前艾姓人口数多于第3—6位的陕西省、河北省、黑龙江省和河南省。这说明对陕西、河北、黑龙江和河南等省艾姓现状的调研工作还要加大力度,也希望陕西、河北、黑龙江和河南等省的艾姓宗亲踊跃提供信息。2010年9月9日,廷隽兄托公安局户籍系统的朋友查到了辽宁省目前艾姓人口数达39612人。这个数据是准确无误的,这个准确无误的数据揭示出《中国姓氏?三百大姓》2006年的抽样统计数据肯定有较大的误差,不是全国艾姓总人口40万有误差(偏少),就是辽宁省是艾姓人口第9大省的排序有误差(偏低),二者必居其一。(详见本节末尾的分析)
以前按五大宗族统计艾姓人口,后来发现这样统计有些问题,如外迁后裔与祖籍宗族的互认问题,有的祖籍宗族A认定某宗族B是本宗族的外迁后裔,而外迁后裔B并不认可;相反的情形亦有之;有的文章称某宗族B是某宗族A的外迁后裔,而A和B都未置可否。若本人据某家之言认定B是A的外迁后裔,将会引起B或A之一甚至A和B两者的不滿。这是因为,一方面认祖归宗是每个宗族的大事,祖宗是一个人乃至宗族的根本,是不能随便乱认的;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本宗族血缘的纯洁性,是不允许外宗族尤其是外姓的人冒充本宗族裔孙而加入族籍的。本文的作用在于为各宗族提供追根溯源、认祖归宗的线索,但不能越爼代庖,充当判官。从2009年12月12日起,基本上按《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排列的顺序分省、市、自治区列出迄今已知的各艾姓宗族当今大致人口数。之所以说是大致人口数,这是因为多数宗族报来的人数是估计数,而不是户籍统计人数;有的虽是户籍统计人数或修谱时交钱人数,但这也只是统计或交钱时的准确数据,尔后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5-1、湖南省(约39000人)
? 2009年11月9日,在邵阳县诸甲亭乡查阅《各甲续谱资金结算表》获悉,以安、雅、晚公为始迁祖的邵阳县艾氏宗族现有20000人(其中五甲5344男丁,七甲3719男丁,九甲934男丁,共有男丁9997人,男女合计约20000人)。主要聚集地为诸甲亭乡和郦家坪镇,其中诸甲亭乡中山村1700多人,郦家坪镇蔡家田1600多人,是邵阳县两个艾姓人口最多的村庄。郦家坪镇杉木桥、干塘村、大岩村、栗树庙村、姚家铺村及邵东县的神风中乡等村都有艾姓人口。依据迄今统计上来的数据,湖南省邵阳县是艾姓第一大县。(庆忌公后裔)
? 以癸二公为始迁祖的永州竹溪艾氏于2005年参加修谱的人数达7000多人,其中,以牛角坝镇、高溪司镇和普利桥镇为中心的冷水滩区艾姓人口5500多,相邻的东安、祁阳、祁东及江华等4县共约1500人。(以宰公为始祖的东乡艾氏宗族外迁后裔)
? 平江县艾氏宗族第27世孙隆辉来函告知,1993年版的《平江县志》载,平江县艾姓有5227人,均为平江艾氏宗族始迁祖华仲公后裔,其中艾氏先贤穆公后裔2800多人。(以中庸公为始祖的江西省永丰县艾氏外迁后裔)
? 仁清(音译)在《百度贴吧?艾姓吧?寻找艾姓家人》中称,以盛公为始迁祖的桃源县艾姓有2000人左右。
? 以伯源公为始迁祖的永州市零陵区马迴村艾氏宗族约有1000人,其中马迴村634人,迁往区内富家桥乡等乡镇、村庄共300多人。
? 延龄在网上发布信息称,益阳县龙光桥等地有艾姓人口几千人。
? 绥宁县一宗亲来电话告知,绥宁县苗族艾姓有800人左右。
? 《临湘县志》称,艾姓人口在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时有586人。
? 《麻阳县志》称,艾姓人口在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时有350人。
? 华东发来邮件称,华容县东北镇黄鹤村艾氏宗族现有约200人。
? 据一些宗亲在电子网络上提供的信息,汉寿县荷塘、文武桥和南阳嘴、新化县大坪村、溆浦县桥江、新邵县、安乡县、攸县、湘潭县、郴州市、临武县、蓝山县等地均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2、江西省(约55000人)
? 据顺才说,江西省东乡县有40个艾姓村庄,艾姓人口共约15000人,均为宰公后裔。
? 1996年与东乡县东村联合编修《礼洞艾氏宗谱(14修)》的贵溪县14村、鹰潭县6村和余江县4村艾姓人口共计约10000人。(宰公后裔)
? 进贤县衙前乡、池溪乡等7个乡镇20来个村庄艾姓人口共约6000人。(宰公后裔)
? 以中庸公为始祖的江西省永丰县艾氏宗族于1998年参加修谱的人数约10000人。
? 修水县征村德彬告知,该村艾姓约500人。(以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金华艾氏外迁后裔)
? 与修水艾氏同宗的江西省武宁县施仪来信说,1992年参加修谱的武宁县、瑞昌县和永修县艾氏宗族共有220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海清公第15世孙康节公的后裔)
? 建辉在电话中说,以孟春公为始迁祖的江西省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宗族约有1000人。
? 金溪县地方志办公室介绍,金溪县双塘、翁塘、琉璃双塘、陈坊、谢坊等村艾姓共有数百人,均为东乡艾氏后裔。
? 以南宋初唐公为始迁祖的江西省新建县松湖艾氏宗族在上世纪70年代约有600人。
? 正冬发来邮件称,鄱阳县艾家村有50多人。
? 泰和县水槎乡艾氏宗族现有40多人。(唐公后裔)
? 艾立发来信息称,新余市渝水区姚墟镇现有艾姓人口5000多人,其中河埠村约有1500人。
? 艾宇发来信息称,南丰县莱溪乡西山村约有艾姓人口500人。
? 艾杨估计,高安县栎山艾姓人口5000人左右。
? 据悉,铜鼓县、乐安县、吉安县、上饶市、兴国县、吉水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得悉具体数字。

   5-3、陕西省(约6000人)
? 《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称,据不完全统计,以旺公为始迁祖的陕西省米脂县“小艾”宗族最多时达5000余人,其中官庄有2400多人,是迄今所知艾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之一,与甘肃省甘谷县大像山镇艾家村并列第一。
? 艾明告知,米脂“老艾”宗族入谱人数约500人。
? 艾斌发来邮件称,陕西省柞水县黄金乡艾家湾村现有300人左右。
? 兴文发来信息,安康市白河县艾氏宗族现有200多人。
? 据悉,渭南市、子洲县、耀县、安康市另一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得悉具体数字。

   5-4、河北省(约13400人)
? 2010年7月6日,国印发来邮件,他在公安网上查到了唐山市7区8县艾姓人口总数为12431人,其中丰润区1935,路北区936,路南区861,古冶区374,开平区212,丰南区152,海港区18;乐亭县2402,滦南县2358,唐海县1011,玉田县713,遵化县601,迁西县406,滦县365,迁安县87。
? 进亮发来邮件告知,以朝起公为始迁祖的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南韩村乡北张村艾氏宗族现有600多人。
? 2010年5月20日在广平县南韩村乡北张村调研时得悉,与该宗族同宗的馆陶县房寨镇北拐渠村有艾姓人口300多人。
?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河间县留古寺镇艾村和艾庄、束鹿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5、河南省(5000人)
?  据金山来函,以桂芳公为始迁祖的商城县艾氏宗族现有1000余人。
?  庆社在电子网络上提供信息称,封邱县艾坟村艾氏宗族有600多人。
?  2010年5月23日到封邱县艾坟村调研时得悉,与之同宗的兰考县城关镇西关艾氏宗族现有300余人。
? 长青发来邮件告知,安阳县崔家桥乡隆化村艾氏宗族有300人左右。
? 卫锋发来邮件告知,沈丘县纸店镇艾氏宗族有200多人。
? 以建督公为始迁祖的潢川县艾店艾氏宗族有200多人。
? 光山县艾氏宗族有300多人。
?  洛阳市姓氏研究会崔会长来电话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话簿上有14名艾姓人士,一个也没找到。迄今尙未找到鲜卑族艾氏后裔。
? 建旭来函告知,南阳市唐河县张店镇后孙岗村艾庄有100多人,与之同宗的城郊乡刘庄村郭湾有近100人,共约200人。
? 聚仁发来邮件告知,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艾氏宗族有近200人。
? 2010年5月23日到嵩县(陆浑水库)库区乡调研时得悉,与伊川县鸣皋镇艾氏宗族同宗的曲里村和横里沟共有艾姓人口200多人。
? 伊川县江左镇回族艾氏宗族有200多人。
? 据庆社的朋友徐先生说,濮阳市华龙区胡村乡前范庄大多姓艾,大约有1000多人。
? “晒太阳的小猪”发来邮件称,南阳市某村有艾姓人口200多人。
?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开封市、信阳市、许昌市、范县、禹县、辉县、桐柏县、南召县、汝南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6、湖北省(约31000人)
?  以光远公为始迁祖的浠水县艾氏宗族约有6000人。
? 祖萍在《族谱录?湖北艾氏族谱》中称,以静公为始迁祖的宜昌市点军区及三峡地区艾氏宗族有5000人左右
? 据隆辉介绍,第11修《平江艾氏族谱》主编乐秋先生于1993年到过与平江县毗邻的湖北通城县沙底区,乐秋先生说那里有海清公后裔4000多人。(编者按:湖南省平江县艾氏宗族和湖北省通城县艾氏宗族曾经都以海清公为始祖,通城县艾氏后裔曾到平江县祭扫过艾氏先贤穆公之墓。其实,平江艾氏宗族是江西省永丰县艾氏外迁后裔,而通城艾氏宗族才是海清公的后裔,平江艾氏宗族和通城艾氏宗族并不同宗。乐秋先生到湖北省通城县沙底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弄清这两个宗族的关系,以便确定是否联合续修家谱。)
? 以受六公为始迁祖的红安县艾氏宗族约有2500人,含武汉市黄陂区蔡家镇艾家塆400多人、河南省光山县和新县等地约500人。(东乡艾氏外迁后裔)
? 宜都市常平在网上说,全县约有艾姓人口2000人,分布在3个乡镇的10多个村庄。松涛发来的族谱序言称,“惟我祖创业辛勤,贻厥孙谋,西江之旧业未坠;绳其祖武,东乡之家风犹存。”据此分析,该宗族是东乡艾氏宗族的外迁后裔。
? 应城市艾庙村应青在网上说,以润密公为始迁祖的艾庙、艾堤两村艾氏宗族约有2000人。
? 庆超发来邮件告知,应城市东马坊艾大村有300多户艾姓人家,按每户5人计,有1500多人。
? 小龙发来邮件告知,安陆市巡店镇艾庙村艾姓约有1000人。
? 文权发来邮件称,安陆市赵棚镇约有艾姓人口2000—3000人,大都集中在鹤山艾家大湾、艾家楼等几个自然村。
? 据隆辉介绍,平江艾氏第12世孙凤梧公于明朝徙湖北省监利县,现有后裔1000多人。(中庸公后裔)
? 一艾姓宗亲发来邮件称,湖北省天门市有两个村庄都姓艾,各有100多人,共200多人。
? 崇阳县、武汉市江夏区共有艾姓人口几千人。(多为海清公后裔)
? 定龙在电子网络上称,襄樊市艾姓有几千人。
? 兆学发来邮件称,丹江口习家店镇艾河村有500多人。
? 康生发来邮件告知,孝感市孝南区有艾姓人口400—500人。
? 一位宗亲发来邮件称,黄陂区鲁台乡艾家塆大多姓艾,但未提供具体数字。
?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汉阳;鄂州市;汉川县;随州市;恩施市;谷城县;沔阳县、钟祥县;荆州市、江陵县、松滋县、洪湖县;竹山县、郧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7、甘肃省(约4000人)
? 甘肃省通渭县县志办传来信息:全县仅有1户艾姓。
?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天水市甘谷县有许多艾家村、艾家庄、艾家   坪,都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2010年5月26日到甘谷县调研时获悉,大像山镇艾家村约有艾姓人口2400人,黄家村约有艾姓人口800人,原籍马务沟约有艾姓人口800人,艾家坪仅有1户,4人,全县共约4000人。大像山镇艾家村是迄今所知艾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之一,与米脂县官庄并列第一。

5-8、辽宁省(39612人)
2010年9月9日,廷隽兄来电话告知,他托公安局户籍系统的朋友帮忙,查到了辽宁省、沈阳市和鞍山市艾姓人口数:辽宁省39612人,其中沈阳市6609人,鞍山市279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比例为:辽宁省39612/42559735≌0.096%,为艾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0.03%的 3.2倍;沈阳市6609/7173239≌0.092%,为全国0.03%的 3.1倍;鞍山市2799/3520264≌0.08%,为全国0.03%的 2.7倍。但现在实际统计上来的艾姓人口仅约2700人,不到 7%。
? 据本人到凤城县实地调研获悉,凤城县现有入旗艾姓人口约2000人,其中满族正红旗艾氏及其外迁后裔几百人,蒙古正蓝旗艾氏及其外迁后裔几百人;汉军正黄旗艾氏及其外迁后裔几百人。(具体人数正在调查统计中)
? 春明发来邮件告知,锦州市黑山县艾姓有200多人。
? 据鞍山市艾氏宗族第4世孙廷隽介绍,鞍山市大孤山乡上石桥村艾氏宗族有200来人。
? 据廷隽说,鞍山市大孤山乡对桩石村艾氏宗族有近100人。
? 据海城县艾氏宗族第4世孙维仁介绍,海城县艾氏宗族有30多人。
? 德忠发来邮件告知,营口市艾氏宗族有24人。祖籍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小李庄。
? 景奇发来邮件告知,绥中县万家镇甘家村艾氏宗族有100多人。
? 艾禄在电话中告知,康平县城关镇艾氏宗族有约50人,散居各地。
? 据悉,辽阳市、清原县、义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具体人数。

   5-9、福建省(3500人)
? 电子网络文章《三明市的艾姓人口》称,福建省三明市的艾姓人口3007人,其中市区42人,永安市41人,明溪县3人,沙县32人,清流县1人,宁化县64人,龙溪县4人,将乐县39人,泰宁县816人,建宁县1965人。(建宁县1965人为淑义公和淑南公为始迁祖的艾氏宗族后裔,海清公后裔)
? 洪泉发来邮件告知,以奇九公为始迁祖的长汀县艾氏宗族现有400多人。
? 以南英公后裔长茂公为始迁祖的南平市峡阳镇杜溪高坝村艾氏宗族约有100人。
?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松溪县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10、四川省(18000多人)
? 据才安说,内江市艾姓人口约有7800人。
? 经查《泸县各姓人口统计数据》,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在1996年有5498人。
? 据显文和才安来函,安岳县艾姓有1897人。(湖南省永州零陵马廻村艾氏宗族外迁后裔)
? 据家飞发来的信息,以清初世碧公为始迁祖的广安市邻水县石坝湾艾氏宗族有1000多人。
? 以一善公和大尧公为始迁祖的达县景市镇艾氏宗族有500多人。(以癸二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宗族外迁后裔)
? 以明堂公为始迁祖的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文明村艾氏宗族400多人。(以癸二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宗族外迁后裔)
? 祖新发来信息称,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有艾姓人口1000多人,其中祖新所在的水潦乡白腊村有300多人。该宗族与云南省镇雄县艾氏宗族同宗,同为槐公后裔时广公的子孙。据祖新讲,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交界比邻地区(如云南省镇雄县、威信县;贵州省毕节市;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泸县、泸州市江阳区、叙永县、古蔺县、兴文县;重庆市永川县等)的艾姓人口大多为同一宗族,其始迁祖8兄弟,迁自江西省泰和县。只是迁徙时间先后不一。
?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自贡市、德阳市、南充市、中江县、渠县、大竹县、綦江县、遂宁县、宣汉县、兴文县、泸州市江阳区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准确数字。

5-11、重庆市(约12700人)
? 据显文和才安来函,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内部分县区艾姓人口依次为:重庆市区4162人,合川市2586人,大足县1430人,荣昌县1206人,永川县1152人,铜梁县292人,潼南县72人,合计10900人;这是户籍人口数,绝对准确。
? 以逢义、逢泰、逢贵三兄弟为始迁祖的云阳县南溪镇艾家湾艾氏宗族1000多人。(以癸二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宗族外迁后裔)
? 以元训公为始迁祖的大足县三驱镇艾氏宗族约有450人。
? 以庆忌公第73世孙荣藩公为始迁祖的大足县三华山殷家沟艾氏宗族约有300人。
? 据悉,北碚区、涪陵区、合江区、彭水县、奉节县、秀山县、灌县(今都江堰市)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准确数字。

   5-12、山东省(约14100人)
? 据铭利说,以子敬公为始迁祖的山东省济阳县孙耿镇艾氏宗族及其外迁后裔共有约20000人,其中济南市济阳县、齐河县、历城区和长青区共有10050人。
? 据义良在电话中说,蒙阴县艾氏宗族有1000人左右。(子敬公后裔)
? 儒记在《中国荷泽网》上发出信息称,以艾生为始迁祖的甄城县箕山镇艾庄艾氏宗族有1200人。
? 云贺在《艾姓吧?山东艾姓族谱》中称,梁山县杨营镇艾庄村艾姓有1000多人。
? 绪东发来信息称,泰安市大汶口镇南西遥村约有艾姓人口700人。
? 福荣发来信息称,淄博市淄川区东平镇花雨沟村有几十户艾姓人家,约200人。
?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临沂市、临淄市、济宁市、滨州市、平度县艾家屯、安邱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13、安徽省(约4700人)
? 《繁阳松林艾氏宗谱》主编家根告知,繁昌县繁阳镇有艾姓人口2300多人,孙村乡有 2200多人,共4500多人。(以宰公为始祖的江西省东乡艾氏宗族外迁后裔)
? 跃彬发来邮件告知,阜南县于集乡艾岗村艾姓有200多人。
?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巢湖市、界首市、舒城县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14、贵州省(约3800人)
? 履煌发来信息,独山县基长镇艾氏宗族约有2500人。
? 三都县大河龙场艾氏宗族约有500人。(以宰公为始祖的江西省东乡艾氏宗族外迁后裔)
? 舜虎在电话中称,毕节市威宁县杨家湾镇有60多户艾姓人家,300多人。
? 胜国发来邮件告知,以壹林公为始迁祖的织金县艾氏宗族有80多户,约500人。
?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麻江县、铜仁县、岑巩县、纳雍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15、云南省(约8500人)
? 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志办杨树星先生来函告知,该县有两支艾姓,一支为汉族,始迁祖艾福,约于明朝弘治(1488—1505年)间从江西省临川县随屯军进入云南省邓川州(今洱源县)中所,是当时境内名医,其后裔现有300人左右;另一支为彝族,现有500人左右。洱源县共有艾姓人口800人左右。
? 以本耀公为始迁祖的丘北县艾氏宗族现有200多人。(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宗族外迁后裔)
? 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艾氏宗族有几百人。(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宗族外迁后裔)
? 祖德发来信息称,镇雄县以勒镇毛坝村龙塘组艾氏宗族有70多户,200多人。据估计,镇雄县有艾姓人口5000人以上。
? 呈文发来邮件称,牟定县龙马池村、艾屯和艾小河村共有艾姓人口2000多。
?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昆明市、昭通市、普洱县、巍山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16、浙江省(约200人)
? 据碧波发来的信息,以柏公为始迁祖的丽水市艾氏宗族有近200人。(江西省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宗族外迁后裔)
? 金华县、建德县等地应有艾姓人口,但不知具体数字。

5-17、江苏省(约2000人)
? 艾为在网上提供信息称,姜堰市娄庄镇曹阳村艾氏宗族有2000人左右。
? 长卿发来邮件称,其曾祖父兄弟二人于清末从泰州或姜堰迁来金坛县,现有50多人。
?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南京市、泰州市、无锡市、常熟市、邳州市仪征市、镇江市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18、上海市(1666人)
? 网络文章《上海有艾姓》称,1994年上海艾姓人口1666人。其中以舟梩公为始迁祖的上海川沙艾氏宗族有300多人。

5-19、天津市(约1000人)
? 春连告知,经查户籍统计,宝坻区共有艾姓人口900多人,其中新开口镇六户村517人,其余村庄人数不多,最多者不过60来人。

5-20、山西省
? 润林来函告知,太原古交市曹坪后村和南山上村有艾姓人口。

5-21、广西壮族自治区
?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柳州市、新安县、北流县、南丹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22、宁夏回族自治区(600多人)
? 敬炜来函告知,中卫市永康镇艾家湾艾氏宗族有300多人。汉族。
? 敬炜来函告知,惠农县有一支艾氏宗族,现有约300人。该宗族认定是陕西省米脂县“老艾”宗族的外迁后裔,300年前从宁夏中卫市永康镇艾家湾迁惠农县
? 永峰在网上发布信息称,吴忠市利通区艾家寨子有艾姓人口;敬炜来函告知,同心县艾家湾等地有艾姓人口,但都没提供具体数字。

5-23、内蒙古自治区
? 据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扎兰屯市有艾姓人口,但不知具体数字。

5-24、韩国(123人)
? 艾华在网上发表一条信息称,韩国也有人姓艾,他们也是中国艾孔的后代,于2000年统计,有37户,123人。

5-25、北京市(300多人)
? 学澄发来邮件称,平谷县西高村艾姓宗族有300多人。但不知先辈何时从何地迁来。
? 学澄说,北京市通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三河县有艾姓村落,但未提供具体人数。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9月29日为止,已知艾姓人口共约27万,约占全国艾姓人口总数40万的67.5%。其中约65000人是户籍人口数;约15400人是地方志公布的数字;约42000人是修谱时交钱人数,三项合计12.2万人,约占 27万的45%,这些数据应该是相当准确的。
据迄今统计上来的数字,当今艾姓人口超过一万的省市有8个,依次是:江西省55000人,辽宁省39612人,湖南省39000人,湖北省31000人,四川省18000人,山东省14100人,河北省13400人,重庆市12700人。这8个省市共计约22.28人,约占目前统计上来的总数27万人的82%。其中江西、辽宁、湖南、湖北4省共统计上来16.46万人,约占目前统计上来的总数27万人的61%。《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给出的艾姓人口列前6 位的湖南、江西、陕西、河北、黑龙江、河南等6省中,只有江西、湖南、河北3省入围,陕西、黑龙江、河南3省名落孙山,说明这3个省还有许多艾氏宗族没有统计上来。
据不完全统计,艾姓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市县区有14个,依次是:湖南省邵阳县约20000人,江西省东乡县约15000人,永丰县约10000人,山东省济南市(含济阳县、齐河县、历城区和长青区)10050人,沈阳市(8区4县)6609人,江西省进贤县约6000人,湖北省浠水县约6000人,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5500多人,四川省泸县约5500人,湖南省平江县约5300人,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约5000人,湖北省应城县约5000人,陕西省米脂县约5000人,江西省新余市约5000人。这14个市县区共近11万人,约占全国艾姓人口的四分之一。
2010年9月9日,廷隽兄来电话告知,托公安局户籍系统的朋友帮忙,查到了辽宁省艾姓人口数:39612人。《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称,全国艾姓人口数约40万,湖南省为艾姓人口第一大省,占总数的13%,即约52000人;辽宁省为艾姓人口第九大省。第一大省与第九大省平均每省(52000+39612)/2≌45800人,由此可推算出第一大省至第九大省9个省共约有艾姓人口:45800*9=412200人。仅仅这9个省的艾姓人口即与《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于2006年抽样统计的全国艾姓人口数相当。《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称,前6大省艾姓人口数占全国艾姓人口总数的56%,其中湖南和江西两省约占25%,陕西、河北、黑龙江和河南4个省约占31%,这4个省平均每省约7.75%,由此可推知,陕西、河北、黑龙江和河南分别约占9%、8%、7.5%和6.5%,即第6位大约占6.5%,第7—9位分别约占6%、5.5%、5%,三省之和约16.5%,第1—9位9个省共占56%+16.5%=72.5%,每1%对应的人口数为:412200/72.5≌5685,其余27.5%应有5685*27.5≌156000,所以,全国艾姓人口总数达:412200+156000=568200人,比《中国姓氏?三百大姓》2006年抽样统计数40万多出16.8万。从实际统计上来的一些数据分析,全国艾姓人口总数达56.8万,基本上是可信的,其根据有三,一是江西省已统计上来55000人,肯定还不完全,估计达60000人左右,这比《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抽样统计数48000人多12000人左右;湖南省比江西省多1%,应有约66000人,比《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抽样统计数52000人多14000人左右;辽宁省为第9大省,实际上有39612人,比《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抽样统计数20000人多19600人,湖南、江西、辽宁三省实有艾姓人数66000+60000+39612≌166000人,比《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抽样统计数5200+48000+20000=120000人多46000人,实有人数为《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抽样统计数的1.33倍。这与全国艾姓人口总数推算值56.8万为《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抽样统计数40万的1.42倍十分接近。二是根据上述推算结果,第7位的湖北省应有艾姓人数56.8*6%≌34000人,现已统计上来31000人,实际人数肯定多于31000人,估计有40000多人。这不仅说明上述推算结果还小于实际人数,而且证明辽宁省虽有39612艾姓人口,排在第7位的湖北省之后合情合理,这充分说明全国艾姓人口总数达56.8万左右是完全可能的。三是从实际统计上来的第10位以后几个省市的人口数看,四川省约18000人,山东省约14100人,重庆市约12700人,这3个省市共44800人,实际人数肯定大于这个数,估计达60000人,其余19个省、市、自治区加上港澳台当共有艾姓人口156000—60000=96000人,平均每省、市、自治区约5000人,有的可能达不到5000人,如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上海市、天津市、香港、澳门等,但有的会超过5000人,如吉林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等,19个省、市、自治区平均5000人是可能的。当然,这是根据有关统计数据的推算结果,只要某一个数据失准,则整个推算结果都会出问题。例如,如果辽宁省实际上不是艾姓人口第9大省,而是第6乃至第3大省,则推算结果会大相径庭。
根据重庆市、河北省唐山市和辽宁省等3省市先后上网查户籍人口数据的经验,实际艾姓人口数比我们统计上来的人数多得多,例如,我们统计上来的辽宁省艾姓人数只有2700人,而实际上有39612人,唐山市原统计上来的艾姓人数只有2000来人,而实际上有12431人。这两地统计上来的人数仅仅2700+2000=4700,而实际上有39612+12431=52043,统计上来的人数不及实际人数的1/10,约为9%。
根据辽宁省实有艾姓人口39612人分析,《中国姓氏?三百大姓》2006年抽样统计数据肯定有偏差,不是全国艾姓人口总数40万有误差(偏少),就是辽宁省排序第9位有偏差(偏低)。如前所述,如果辽宁省确实是艾姓人口第9大省,则全国艾姓人口总数达56.8万左右,而不是40万;如果全国艾姓人口总数40万正确,则辽宁省艾姓人口约占全国艾姓人口总数的9.9%,高于前6省所占比例的平均值9.3%,其排序应该在第3—4位,不会是第9位。根据上述分析,全国艾姓人口总数达56.8万左右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我在此呼吁,各地宗亲要尽量通过在公安部门户籍系统的朋友查询艾姓人口数,以便使艾姓人口数尽量接近于实际人数。弄清当今全国艾姓人口数及其分布是艾姓现状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本人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只有依靠各地艾姓宗亲的共同努力方有可能完成此项繁重的任务。
黑龙江省是艾姓人口第5大省,应该比辽宁省的艾姓人口多;吉林省虽然比辽宁省少,但也会有不少艾姓人口,但这两省至今连一支艾氏宗族也没能联系上。从统计上来的辽宁省艾姓人口分布可看出,每个宗族的人口都不太多,少则几十人,最多不过200人。这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东北3省艾姓人口大多数是山东省、河北省艾姓于清末和民国前期(1911—1930年)“闯关东”而来,经一百年左右时间繁衍生息,某一支能达到一百多人已是相当不错了。由于各支宗族人少,上网的人也少,加上都没有族谱,对本宗族的源流不甚了解,所以很少有人在网上提供本宗族的信息。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港澳台等地区也鲜有艾姓宗亲在网上提供本宗族的信息。这是这些地区迄今榜上无名的主要原因。期望这些地区的宗亲尽快提供本宗族的信息,以便拙作于年底定稿之前写进这些地区艾姓宗族的情况,使得本文能更加全面地反映艾姓的现状。
从北宋末期(1102年)艾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与当今艾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均为0.03%可以看出,艾姓人口自北宋末年迄今900年间的增长率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是完全同步的。但是,从北宋末年到明朝末年,可能主要是明朝时期,艾姓人口的增长率高于从北宋末期至今的平均增长率,也高于当时全国人口的增长率,因而艾姓在全国大姓氏中的排序在明末达到空前的第173位。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宗族在明朝初、陕西省米脂县“小艾”宗族在明朝前期均仅数人,到明朝末年均已逾千人乃至数千人,为艾姓人口在这一时段的高增长率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53%面积的地区(包括湖南、江西、陕西、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甘肃、辽宁、福建;浙江、安徽、山东、吉林、宁夏、内蒙古、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上海等23个省、自治区、市的一部或全部)居住着约91%的艾姓人口,其余9%的艾姓人口散布于江苏、山西、新疆、青海、西藏、海南、天津、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
综上所述,艾姓人口的分布情况不仅在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时期发生了变化,而且在近古时期内的宋末、明末和当代三个时期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呢?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因战乱或政府组织大规模移民等原因,艾姓人口发生大迁徙,造成此消彼长,致使各地艾姓人口的位次发生改变;二是发生战乱、灾荒和瘟疫的地区的艾姓人口损失多,其它地区的艾姓人口损失少甚至不减反增,也会造成艾姓人口的位次发生改变;三是在太平盛世,生存条件好的地区(如江西省、湖南省)和经济条件好的宗族(如官员众多的东乡艾氏宗族、永丰艾氏宗族、米脂艾氏宗族和济阳艾氏宗族)的艾姓人口增长快,后来居上,生存条件差的地区和经济条件差的宗族的艾姓人口增长慢,相形见绌,位次后移。



分享按钮>>【艾氏文化古迹】艾氏源流和现状研究(一)
>>【艾氏文化古迹】艾氏源流和现状研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