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家谱源流】《师氏文化研究》——序

    中华师氏网 2013年4月13日 师智强


    姓氏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有学者统计,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有24000多种。这些姓氏,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延续下来的部分,代代相传,延绵不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因此,中国人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五百年前是一家”。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与常见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实际上,在古代的时候,“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后,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的产物,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当时,天子、诸侯分封给臣下土地时,就必须新立一个“宗”,即所谓“致邑立宗”,新立的宗需要有一个名称,就是“氏”。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不再区分,成为一个统一的概念,人们习惯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这样以来,社会交往中,无论哪群人,在自己家族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是,若与另一氏族人交往的话,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就必须把自己氏族的“姓”与自己的“名”结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区别他人。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本人自幼酷爱刨根问底,1994年族人续修族谱时积极捐款,获赠一套第五次增修的洧北《师氏族谱》,如获至宝,便经常捧读。后来,通过查阅史籍文献,以及与全国各地族人交流,对师氏文化有了深刻了解。申请担任《中华师氏网》的站长后,在族人朋友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下,根据掌握的资料起草了《师氏文化研究》系列拙文。

    是为序。

 


分享按钮>>【沈氏网新闻】沈氏重建祠堂续修族谱倡议书
>>【庞氏网新闻】为迁移庞泮墓庐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