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网新闻】东营盖氏的家乡——蒲台县

    中华盖氏网 2018/5/5 19:26:37 网络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武定府蒲台县(东营)  

蒲台县始设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撤销于1956年3月。蒲台县的前身为汉武帝时期的湿沃县,有2100多年的历史。《蒲台县志》载:“邑境汉武帝间置湿沃县;新莽时改延亭县,后复名;随改蒲台县。”据传,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寻长生不老药,一去不归,“始皇东巡至海,萦蒲系马,筑台望焉。”此台世称“秦台”(今滨城区滨北镇以东十余里处),因台周遍蒲草又称“蒲台”,故蒲台县而得名。


中文名  蒲台县

建制时间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

撤销时间  1956年3月

前身  汉武帝时期的湿沃县

历史  2100多年


历史沿革  

隋朝,属渤海郡。唐初属淄州,贞观六年(632年)省入高苑县。次年复置,景龙元年(707年)改属棣州,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年)属滨州。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废蒲台县,地入渤海。金复置蒲台县,仍属滨州。元中统三年(1262年)以滨州与棣州合并,置滨棣路,蒲台县属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还属滨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武定府。1913年废止府州制,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5年10月属武定道。1950年5月属惠民专区。1956年3月,蒲台县并入博兴。

蒲台城旧地图



其它蒲台县  

明永乐五年(1407)六月置,属化州,

永乐十七年(1419)九月废,故治在今越南顺化省光田县。


旧城概况  

蒲台县境东西长70里,南北宽37里,西南至济南府300里,西北至京师700里。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辖村庄358个,分五路管理。以县城为中心呈放射状,设五乡:西南路(仁乡)领庄58个;南路(义乡)领庄53个;东南路(礼乡)领庄44个;东路(智乡)领庄107个;东北路(信乡)领庄96个。”

蒲城始建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城内设十字街,外设四关。“明成化二年(1466年)知县孙通增固城,墙周三里一百七十八步,高两丈九尺,厚两丈,池阔两丈,深丈余。正德五年(1510年)增修四门,双城门称瓮城,皆有楼,并建角楼四座。”明代曾因出生于蒲城西关的唐赛儿举义,西关被明军铲平,从此,成了一座独特的“三关城”。后又相继城内建设:“城西建有社稷坛、城西南建有风云雷雨山川坛、东门外有先农坛、东北有历坛、城隍庙在城内东南。还有八蜡庙、文昌庙、马神庙;北关北极阁更为壮观。”“知县署在北街,防汛署在南关。1855年为防水患,筑有周长十里的护城堰,堰内包括马庙、李庄、金卜三庄。”


大事记  

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入海之初,蒲城附近河槽刷宽30余丈,沿河群众临水筑堰,以御河水。光绪年间,上游泛区修建南北大堤,河道约束在大堤之间,进入大清河的流量、沙量增加,河道渐淤升高,陷于无岁不决的局面。潘俊文《议山东治河说》载:“入大清河以下,河身历年无患,盖上游容水之地尚宽也。迨上游节次修治,水有河身,上游粗平下游之患渐见。”“自光绪八年(1882年)后,除断流二年外,其余无岁不决,河患可谓深矣。”说明光绪初年,大清河已渐由地下河变为地上河。有关资料表明,黄河夺占大清河河道入海后的27年间,河槽淤积抬高7.25米,比原大清河底高出3.25米。

光绪九年(1883年),蒲城上下两岸同筑高3米、顶宽7米的大堤(即现存大堤)。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二十日,蒲城以上张肖堂凌汛决口,合龙后溜势突然南移,韩家至大道王的民堰冲决,溜向沿南岸大堤方坑朝东北而去(现在的河道)。从此,蒲城和陈台、大刘家等20余村由河南变成了河北。蒲城与北镇(滨州市驻地前身)之间的原河道在张肖堂决口后的二三年内喷塞。但蒲城地势日趋渐低,成了一处险要凹地。

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为阻挡日军进攻炸开花园口,黄河改道淮河入海。据《滨州市地名志》载:“1939年1月23日,日寇入侵蒲台县盘踞7年之久。”蒲城虽暂缓了被水淹没的危险,当地和周围百姓却饱受了日伪军烧杀抢掠的蹂躏。

1945年四、五月间,我渤海区主力部队按照山东省军区“以开辟胶济路东段广大地区为主要目标,扩大和巩固我中心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主动出击,开始并取得了第一次讨张(景月)战役的胜利。盘踞在蒲台、滨县的日寇如惊弓之鸟,被迫由猖獗一时的全面进攻,转变为垂死挣扎的重点进攻。

为粉碎日伪军的抢粮企图,保卫麦收,我渤海区党委、军区,集中军区主力直属团、特务营、四分区独立团、滨县独立营、利津独立营、六分区直属队以及蒲台和博兴县的民兵武装共四千余兵力,在杨国夫司令员、景晓村政委及王兆湘、徐斌洲、程绪润、孙政、郑大林等首长的指挥下,于1945年6月上旬,对蒲台、滨县一带的日伪军实行反攻,发动了滨蒲战役,取得了全面胜利。1945年6月10日(古历五月初一)蒲城解放。同年7月,河套区、赵店区、纯化区和史口区划入蒲台县。1947年3月,国民党政府断然堵复花园口,黄河归故,蒲城又危在旦夕。我渤海区党政军民一方面积极支前,一方面冒着敌特暗杀、破坏和蒋军的狂轰滥炸,英勇顽强抢修残堤战洪水,确保了洪水安然入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蒲台旧城门

 

 

1950年蒲台县治迁至黄河南的高庙李村教堂。

1953年迁至小营,人口15万,面积960平方公里。

1956年3月,蒲台县建制撤销,其黄河以北属地划并于滨县,黄河以南属地分别划并于博兴县和齐东县。至此,蒲台县划上了句号。


蒲台古八景  

济水拖兰:“济水来自西南达於东北,清涟澄澈,风静波平。如碧练环绕,翠带长拖,钩深钓奇,此奇选矣。”

龙湖举网:龙湖俗称龙湾,在今滨城区梁才乡龙王崖一带。“俗称龙湾,广阔数倾;湖水清碧,锦鳞荡漾;网网毕聚,布鞋晴游,殊有佳趣。”又载:“城东十五里俗称龙湾,广阔数倾;万历间枯竭,今变为桑田。”

石口观潮:“石家口位于城东北二十里,其地有台,可望渤海。”又载:“潮生潮落,雪浪飞空,宛然在目。”可见,早先蒲城距渤海不远。

大清仙迹:金时郭志空养真(即真主,伊斯兰教对“安拉”神的称呼)处。“在城东南七里即郭志空修真处。现废之。有碑记尚存。”

宴贺灵征:“在城南十五里,上筑泰山行宫,每岁三月望日,香火丛集,士女如云。明万历间增筑玉皇阁三楹,尤称壮丽。”宴贺台位于今黄河南小营西北12里处,传为云游道人张宠所建,落成时值秋末,忽有群燕绕台飞舞,古时“燕”同“宴”字,故称宴贺台。台上建有两院,东院为泰山行宫,西院为玉皇阁三楹大殿,飞檐斗拱,尤称壮观。

秦堤晚照:“相传秦始皇东巡所筑(不是秦台),高堤耸歭。草木交翠,樵牧时,荷夕阳往来的断续,故尤宜晚照。”

唐寺晓钟:“寺在通滨镇(北镇古称),唐时建,附近村墟每听到寺钟声以兴动作。”

姑台叠翠:原蒲城南偏东。“蒲氏三姑乃蒲茂(汉湿沃县令)女,蒲无子,三女誓不适人。各择地穿圹作屋,筑台其上,请于父曰:‘百岁后何所适?’父曰:‘惟用吾乘马驾车,任其所适,而后至三女所筑台下葬焉。’”三姑台东西长24米,南北宽14米,三墓呈东南西北方向斜排,大姑居中,二姑在南,三姑在北。后人为表其孝,遂在台上修庙宇,高数丈。“青空直上绿野横连,日色烟光。两相掩映,宛如重茵叠翠。”

此外,蒲台县古迹还有龙混镇、点军台、双台、大清书院、乡贤祠、忠义孝弟祠、文庙五楹、展公庙、水火口等等。

地图  

乾隆二十八年蒲台县境图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