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氏网新闻】【增补版】种氏家族迁徙

    中华种氏网 2016年10月5日 仲聿修


【增补版】种氏家族迁徙



文|仲聿修(撰于2014年)

姓氏书,谱志皆称种氏原本为仲氏,是仲山甫后裔。而仲山甫墓在山东省菏泽市胡集乡,同时尊仲山甫为得姓始祖的仲氏族人在汉代之前也聚居菏泽市(汉代时为成阳县,即今菏泽市胡集乡,故而种氏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故里是山东省菏泽市胡集乡,具体原因详见拙文

《谈作为“仲氏故里”的菏泽及菏泽仲氏的流变》

(http://user.qzone.qq.com/1164065124/blog/1423937765)兹不赘言,本文只是探讨种氏从山东菏泽播散各地的流变。

   话说,东汉孝和帝(89年——105年)时,发源于菏泽的种氏家族出现了一位名人,名唤种兢,在汉和帝时出任洛阳令。这是现存文献中,洛阳第一次与种氏家族发生关系。而在汉和帝末年,即公元104年,种暠出生于洛阳,后来的正史这样记载他“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仲山甫之后也。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署主簿,遂举孝廉,辟太尉府,举高第。顺帝末,为侍御史。……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出为益州刺史。……后凉州羌动,以暠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迁汉阳太守,……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入为大司农。延熹四年,迁司徒。……二子:岱,拂。”洛阳之有种氏,是否始于洛阳令种兢,已然难以考证,但倘以宋代长安种氏形成的例子来类比,则可能性极大。从种兢出任洛阳令,到孙辈种暠历仕安帝、顺帝、桓帝,成为三朝元老,洛阳种氏逐渐壮大。种暠的两个儿子,长子种岱“举孝廉、茂才,辟公府,皆不就”,虽然隐居不仕,但声闻朝廷,算是个出名的隐士。次子种拂,“初为司隶从事,拜宛令。……累迁光禄大夫。初平元年,代荀爽为司空。明年,以地震策免,复为太常。”李傕、郭汜之乱,长安城溃,种拂战死。种拂的儿子种劭“中平末,为谏议大夫。……献帝卽位,拜劭为侍中。”为董卓所忌惮,“遂左转议郎,出为益凉二州刺史。”种拂战死之后,弃官服丧,“服终,征为少府、大鸿胪,皆辞不受。”与马腾等人招募军队为父报仇,攻打李傕、郭汜,“军败”,种劭战死。

   洛阳种氏在汉代蔚为大族之后,种氏家族一直闻达不断。三国之时,有担任吴国大帅者;南北朝之时,有出仕南朝担任县令的,也有担任大将的;还有出仕北朝担任太守的。

   隋末,有刘弘基帐下大将种如愿。唐朝有官至刺史、司徒的;五代十国时期有官至刺史、太保的。还有在西蜀担任将军的。以上诸位种氏名人,多尊洛阳为地望。(历代种氏名人事迹,详见《仲子世家志》)。

   大家都在谈洛阳种氏,然而没有一个人能弄清洛阳种氏的聚居地。笔者根据现存资料,大致推演出,洛阳种氏的聚居地极有可能以今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为圆心的区域。唐代洛阳种氏仍聚居于此,且成为大族。唐末,洛阳种氏族内一位姑娘婚配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其近支族人依居华北(今北京南部地区)。

   唐代,山东故里的种氏在菏泽之外的乐安郡(今寿光一带)成为大族。据唐德宗年间《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青州乐安郡出十四姓,第八为“种”。可见是大姓,可惜唐代印刷术不成熟,流传下来的书籍极少,故而难以考证乐安种氏究竟在唐代富贵到何等程度,只是知道宋朝的时候,长安种放有很多乐安、青州一带籍贯的弟子。明朝时,乐安县仍有种氏聚居,且有人名被记载下来。不管怎样,假如种氏始祖仲山甫说可靠的话,则“天下种氏皆出菏泽”,乐安种氏若追溯到汉朝以前,必然也迁自菏泽。可惜的是,文献残缺,迁徙时间已经无法可考,但唐代乐安郡出十四姓,第八为“种”,可见繁衍之昌盛,其迁徙时间,倘从唐代倒推四五百年恐怕不足为过。

       到了宋代,洛阳种氏家族再现辉煌。宋太祖之时洛阳种氏族内有一位种存启,出任寿安令,种存启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种诩“初为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卒于官邸。……其子孙遂世居关中。”至此,长安种氏横空出世。种诩对后代的教育绝不亚于其父。他的儿子中,有三个人后来名震朝廷:种放,官至工部侍郎,卒赠工部尚书;种汶,官至秘书省正字。还有一个儿子更不得了:种昭衍,中了进士。从种昭衍的儿子种世衡起,长安种氏延续四五代,成为官宦世家。种世衡成为一代名将,官至东染院使、充环庆路兵马钤辖,卒赠成州团练使。他的八个儿郎(种诂、种诊、种咏、种咨、种谔、种䜣、种记、种谊,更是个个了得。大儿子种诂官至镇戎军知州、鄜、隰二州知州。二儿子种诊,官至泾原钤辖、永兴军兵马钤辖。三儿子种咏,官至庆州知州。四儿子种咨,官至郊社斋郎。五儿子种谔,官至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渭州、延州知州,人称种太尉。八儿子种谊,官至保州圑练使。惟有六儿子七儿子种䜣、种记留在长安老家经营家产,其儿子种记虽然一生隐居,并无官职,却教育出了两个好儿子。长子种师道,人称种少保,官至镇洮军节度使,河北、河东宣抚使,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建炎中,加赠少保,谥曰忠宪。次子种师中,官至崇信军承宣使、秦凤路经畧,与金国作战战殁。同辈的种朴、种师闵、种师周,也都官阀显耀。南宋以后,种师道的下一辈,有二三十人受到封荫,官至知州者就有六人,其他官至将军者多不胜数。长安种氏一时名声大震,长安种氏家族墓葬地神禾原也载入史册。

   长安仲家军征战南北,这一辗转迁移,对于种氏后裔遍布西北、华北、西南起了极大地作用,如今若按图索骥,长安种家军征战驻军之处,多有种氏聚居。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种氏很少有出来做官的,到了明朝,种氏开始遍地开花。

明清两代中进士的族人中,有1名种氏族人。

明清两代中举人的族人中,有10名种氏族人

明清两代中武进士的族人中,有2名种氏族人。

明清两代中武举人的族人中,有7名种氏族人。

明清两代取得贡生资格的族人中,有25名种氏族人。

   这里所谓的贡生资格仅包括拔贡、副贡、岁贡、恩贡之类的正贡;不包括附贡、廪贡等杂贡。

   虽说以上数目不算多,然而仅仅明代以吏员身份出来做官的种氏族人就多达18人。清代以吏员身份出仕的虽说仅有10人,但考虑到清代是异族统治,种氏为官者少,也不足为奇。

   明代开始,种氏文治武功并举,祖籍固安的种氏在明代大放异彩。固安种氏的一脉长期驻守南京应天府,军功不断。而同样祖籍固安的种氏另一脉,镇守西北,传到嘉靖万历年间,种勋官至宁夏总兵,重振了北宋种家军的威名。固安,隶属幽州。考虑幽州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的夫人氏种,乃洛阳种氏,且其族人多依居华北。所谓固安种氏,八成是赵德钧夫人种氏的族人。

   说到文治,长安附近的咸宁县出了一代良吏种云龙,种云龙的兄弟种云汉,拜何景明为师,与张治道(此人曾创建长垣县子路祠)等人相互唱合,曾有诗文集传世,文名耸动长安,儿辈种赋也是一代书法名家。冀州的举人种祚,也不仅文名斐然,更是一代良吏,为官之处,颂声四作。

   总体而言,明代名人辈出的种氏族人,祖籍大都是华北西北西南一代。山东菏泽故里的种氏族人自从汉代以来,一直默默无闻,甚至自从长安种氏声名大震之后,洛阳种氏也变得默默无闻。

   到了明末,乃至清代,山东故里的仲氏开始翻身。虽说菏泽附近的曹县种氏仍默默无闻。然而崇祯九年、二十年,济宁州人种凤诏,参加山东乡试,两中副榜。崇祯十三年,朝城县(今聊城莘县,距离菏泽不远)人种应第,在县学成绩优秀,获得岁贡资格。乾隆二十七年,滕县人种士荣,成为山东乡试举人。之后山东境内的滕县、济宁州、朝城县(今聊城市莘县)、单县、曹县(菏泽周边县)相继出现名人。这些地方的种氏究竟跟菏泽种氏故里有什么关系,究竟是菏泽种氏的附近播散所致,还是洛阳、长安种氏的再迁徙,已然难以考证了。因为兵燹频仍,家谱资料散失,全国各地的族人大都记不清自己的根源了。

   嘉靖年间,朝城县(今聊城莘县)种氏参照旁边的范县仲氏族谱,将自己的祖宗续接成了先贤仲子路,泯灭了原本的迁徙路线,更是可发一叹。1991年滕县种氏四修族谱之时,将朝城县种氏所炮制的世系移入自己的族谱,同时收编了濮阳、项城种氏作为自己的小弟,离史实越来越远。自此以后,这一后见之明的作伪谱系以虹吸效应,逐渐收编了山东江苏安徽乃至河南等地的种氏,隐然以正统自居了。

   种氏家族的世系之还原,须待百年之后巩义洛口种氏家族墓、固安种氏家族墓、长安神禾原种氏家族墓地下的墓志出土,否则,恐怕神仙也弄不清楚了。

详见拙文《【增补版】双洪堂、滕阳堂种氏世系的来源与辨正》。

(关注种氏家族微信公众号)



分享按钮>>【种氏网新闻】【增补版】双洪堂、滕阳堂种氏世系的来源与辨正
>>【种氏网新闻】“中国阿堡”人欢聚一堂同庆八喜,不仅仅是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