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安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安氏当代人物录】聘任分会正副会长秘书长.. 第 35 楼

养生之道须顺时
浏览次数:4 日期:2014年7月12日 10:10

养生之道须顺时

  “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大诗人陆游在《斋居纪事》中写到,所谓“养生”,是找到正确的调养、调理方法,让生命得以健康绵长。
  中医古典中有一句话“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蝉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意思是,夏至阳气最旺的这一天,阳性最旺鹿角会自然脱落,成为难得的名贵补阳药;夏至过后五日,蝉的幼虫开始蜕壳,成为一种能疏风解热的中药——蝉蜕;夏至后第十天,自然界阴阳力量对比的改变,阳气升起来,总要降下去。这时是半夏成熟的季节,半夏是非常好的降气药。
  节气的变化带来物候变化,影响着人们的养生方法,这就是中医“顺时养生”观念中的一点。  
  养生要顺应时节的普遍规则。
  “顺时养生”是中医养生的大法则。顺时,是指顺应时节的普遍规则。
  比如,夜晚就是拿来休息的,而白天则是用来活动和劳作的。白天就是中医所说的阳,而夜晚就是所谓阴。
  再放大到一年的周期律来说:春季万物生发,阳气逐渐增加;夏季阳气达到顶峰;秋季阳气逐渐回收;冬季阳气万全潜藏起来。总结起来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们常说“四季不时”,是指不按照规律来,那一年一定是个灾害频发的年份。古代农耕时期的生活经验,同样适用于人的养生之道。
  夏夜睡晚一点,不违养生之道。
  中医《黄帝内经》教人尊重时间的规律,就是从“顺时养生”大角度去说的。
  古人不仅建议人们顺着时节去安排自己的活动和工作,也建议人们顺着节气去调养自己。
  《黄帝内经》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这个道理。
  夏季是阳气最旺的季节,要帮助阳气生发出来。在行为上,活动的时间可以更长一些,《黄帝内经》叫“夜卧早起,不厌于日”。“厌”是满足的意思,要不满足只是白天活动,晚上也可以活动得久一点。冬天则反过来,要睡得早一点。《黄帝内经》建议人们“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而如果身体亏欠太多,就好比资金链可能断裂一样,就得找一些特殊的、合理的途径补充一下。
  这就是中医治疗。
  比如阳气不足的人,夏季自然生发的力量就弱,当然需要借助一些补充阳气的方法来弥补一下,也保证阳气的充分生长,鹿角就有这个力量。而过了夏至,也慢慢地要回到回收阳气的轨道上来,有些人的气机却降不下来,就需要用另一些办法,来帮助你回收,半夏就能达到这个功效。
  中医就是利用自然的馈赠,聚万物以供医事,让那些具有特殊性味的物种,如鹿角、蝉蜕、半夏,以助养生。
  □花凡澜

作者:安志民 (2016/8/9 22:04:46)   回复此贴
  回复:【安氏当代人物录】聘任分会正副会长秘书长.. 第 36 楼

小暑后热气至 多喝水节饮食
浏览次数:5 日期:2014年7月12日 10:12

小暑后热气至 多喝水节饮食

  夏至时节,喜阳生物开始凋零,喜阴生物开始滋生。所以,养生保健既要保护阳气,又要顺应阳盛于外、阴伏于内的特点。
  【候】  每日热三分  今年7月7日是小暑。
  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小暑之时,雨热同季”,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民间有“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之说。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居】  心静自然凉
  俗语说“热在三伏”,“伏”即伏藏的意思,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对于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的人员来说,应该多饮水,服少量人丹、常喝绿豆汤等都可预防中暑。
  此季节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心脑血管疾病人群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室内通风,尤其在闷热的天气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温。有心脏病史的人群,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贮备氧气袋,在自觉胸闷气短之时使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患者,应注意室内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必要时吸氧。此外,还应禁食寒凉之品,中医有句名言:“形寒饮冷则伤肺。”胃肠道疾病患者,要注意饮食,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患者要注意饮食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还要注意饮食卫生。
  有些老人在此季节中常感到烦躁,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甚至头晕、胸闷、恶心等,这些症状中医认为是“暑伤气”,民间则说是“苦夏”。对此,可适当进补,并要保证睡眠的充足,适当午睡。
  【食】  黄鳝赛人参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以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藕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还可常吃丝瓜、苦瓜、黄瓜、冬瓜以及淡水鱼、海带等,对身体都有益处。
  天气炎热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为此要做好防暑降温。
  推荐防暑茶——
  绿豆酸梅茶:绿豆100克、酸梅30克,水煎,加白糖适量,待凉后代茶饮,有清凉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消暑解毒茶:银花、连翘、鲜竹叶各10克,煎水代茶,具有清热解毒功效;
  消暑祛湿茶:金银花、绿豆衣各10克,薄荷6克,煎水代茶饮,具有消暑利湿生津之功效;
  清心解暑茶:取鲜竹叶心、莲子心、麦冬、鲜佩兰各6克,煎水代茶凉饮,有解暑、健脾胃、助消化之功效。 (东早)


作者:安志民 (2016/8/9 22:05:57)   回复此贴
  回复:【安氏当代人物录】聘任分会正副会长秘书长.. 第 37 楼

手掌操
浏览次数:5 日期:2014年7月19日 22:49

手 掌 操

  长时间使用电脑的人可以练习一些手指手腕动作,增加双手和手腕的柔韧性,同时拉伸前臂内侧,减轻身体的不适。
  首先,双手手指交叉,放于胸前,然后双手和手腕顺时针转动10次。再逆时针转动10次。
  然后十指张开,伸展,直到手指有拉伸感。保持这个动作10秒,然后放松。
  接下来,手指指节处弯曲,保持10秒,然后放松。
  现在,手臂向前伸直,手指向上,弯曲手腕。保持这个姿势10-12秒,重复练习2次。
  然后,手指向下,弯曲手腕,这个动作可以拉伸前臂外侧。保持这个动作10-12秒,重复练习两次。
  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握住另一只手的一根手指,使手指顺时针、逆时针各转动5次。每一根手指都要动一动。
  之后,轻轻地将每根手指向外拉,并保持2-3秒。 (东早)

              按摩风池穴  养生功效多

【风池穴】位于颈后发际,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凹陷处。
  风池穴是治疗头面部五官疾病的重要穴位,因此除了眼睛疾病以外,对鼻炎、耳鸣、咽痛等有一定作用;还常用于防治颈椎病,特别是颈肩部肌肉僵硬、落枕,或伴有头晕头痛者;此外,上下摩擦风池穴有祛风散寒的作用,能有效防治发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
按摩手法:  两拇指持续往上点按,或快速上下擦动。
  (林恒华)
               脂肪量增加 或利于减肥


     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环境温度能够影响人体棕色脂肪的生成:凉爽环境会刺激生长,温暖情况则起反作用。棕色脂肪是一种能够燃烧能量产生热量的特殊脂肪。棕色脂肪能为小动物、婴儿保暖,而棕色脂肪供应充足的动物,能免受糖尿病、肥胖的困扰。体内棕色脂肪充裕的人,往往更为瘦削,血糖水平也较低。体内棕色脂肪较多的人,餐后降低血糖水平只需要较少的胰岛素。

     肥胖是全球性健康问题,之前我们一直把这归于高热量低营养的垃圾食品和只吃不运动的生活方式,而通过对棕色脂肪的研究,又揪出一个导致肥胖的原因。由于当代社会供热上升,人们在轻度寒冷的条件下暴露的时间减短,这可能损害棕色脂肪的功能,造成肥胖、代谢紊乱。因此,除了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之外,在较高温度下暴露时间增长,也可能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
(张建勋)

               夫妻关系差  易得心脏病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不幸的婚姻真会“伤心”。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婚姻不幸福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研究人员对281名健康的中年人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人全部拥有伴侣。在为期4天的研究中,每小时对他们之间的互动状况进行“积极”或“消极”的判断,并记录下来。研究人员还对他们颈动脉的粗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人之间互动较为消极的人颈动脉更粗。研究人员表示,婚姻幸福与否对人们的健康状况影响巨大。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托马斯·卡马克是该研究的领导者,他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一个人与伴侣关系的好坏同一系列健康后果相关联,包括心脏病风险等。”研究人员发现,婚姻中的压力对男女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对比那些觉得婚姻非常幸福的人,那些自认为婚姻互动不太积极的人,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升高8.5%。

     研究人员表示,“医疗保健工作者应该将婚姻关系纳入评估对象。婚姻关系的好坏也是评判人健康的重要标准。”
(生命时报)


作者:安志民 (2016/8/9 22:07:04)   回复此贴
  回复:【安氏当代人物录】聘任分会正副会长秘书长.. 第 38 楼

阴暑与阳暑
浏览次数:4 日期:2014年7月22日 22:31
阴暑与阳暑

  阴暑,阳暑,是什么?
  在炎热的夏天,相信人们对中暑都较熟悉,而对阴暑、阳暑却模糊不清。其实,这是夏天最常见的两种病症,只不过是中医名称罢了。
  那么,这两种病症究竟有哪些特点,发病率哪个高,又该怎样预防?
  ◎所谓阳暑
  ◎所谓阴暑
  明代名医张景岳对阳暑的起因及病状曾做过描述:“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凡以盛暑烈日之时,或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疼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
  阳暑即中暑。一般来说,人体在一定限度内能适应夏日的不良气候条件,而产生热效应。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人体的体温调节就会失去平衡,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中暑。中暑在临床上根据轻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三种。
  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口干渴、头晕眼花、胸闷心悸、疲乏、恶心等。这时应把病人扶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休息,让病人喝一些淡盐水或含盐的清凉饮料,一般症状很快会缓解并消失。
  轻症中暑,除了有先兆中暑的各种症状外,还有体温上升、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呕吐、四肢湿冷等情况。此时,除迅速采取上述处理外,还可给病人服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并针刺或指压人中、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若病情无好转,应送医院诊治。病人一般在4至5小时内可以恢复正常。
  重症中暑,除上述轻度中暑症状外,还同时伴有高热(40℃)、昏厥倒地、手足痉挛、血压骤降等。遇此情况,除迅速将病人抬至阴凉处,采取上述简短急救外,应立即送病人去医院。
  ◎所谓阴暑
  阴暑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感冒,因为发生在夏天,又叫“热伤风”。明代名医张景岳对阴暑的起因及病状也有过叙述:“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荫,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疼等证。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
  阴暑由受寒而来,在原因上有内、外之分。一是热后在外感受寒邪,一是热后过食寒凉。阴暑在临床上分为三个类型。
  风热型,发热重,恶寒轻,咽干咽痛,甚至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鼻塞或鼻流黄涕,口渴,痰黏色黄等。治疗应使用银翘散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风寒型,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口不渴,痰稀色白,咽喉疼痛不明显,或仅见咽痒。可以喝些姜汤,或选用感冒清热颗粒等发散风寒的药物,以发汗解表;
  暑湿型,头晕、烦渴、呕吐或腹泻、不思饮食,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或全身疼痛等。西医称之为“胃肠型感冒”。治疗首选藿香正气散(水或液)或葛根芩连汤。
  ◎二者差异
  ◎预防阴暑
  古医家曾言:“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之,莫之则犯之者多。”古往今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夏日气温越高,越容易发生“热伤风”,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由“中暑”引起的“阳暑”,远不及“因暑取凉”所致的“阴暑”为多。
  所不同的是,二者在过去差距不是很大,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差距则是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阴暑的增长幅度达到了50%以上。
  ◎预防阴暑
  暑天勿忘御“炎”寒。
  预防阴暑,除不要贪凉露宿和贪凉饮冷及避免过堂风之外,使用电风扇应注意风速不宜过大,不宜对人直吹,出汗较多时,不要骤然降温。室内装有空调设备的应注意,冷气调温不宜低于25℃,室内外温差不可过大,以不超过5℃至7℃为宜,空气流速应维持在0.2米/秒左右。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要起身活动活动躯体,并酌情增添衣物。夜间睡眠时,最好关上电风扇和冷气机。同时,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避免急躁的情绪。饮食宜清淡,要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与蔬菜,少吃油腻辛辣和生冷食品。 (宁蔚夏)
古人妙法  消夏纳凉

  炎炎夏日,如何纳凉成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而在没有纳凉设施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纳凉的呢?
  古人爱玩,尤其是在自然的山水中嬉戏,常常会有大人和小孩一起游泳、戏水的欢闹场面。明代李时珍指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而暑天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钓钓鱼是不错的选择。古人云:“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钓鱼的修身养性作用乃不可小视也。除了垂钓,古人喜爱的夏趣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养金鱼、钓鳖、捕蛙、夏猎等。
  刘禹锡喜欢在亲水之处纳凉,他写下这样的诗句:“千竿竹翠数莲红,水田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宋代的秦观说:“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有水的地方就有细风,有树的地方就有阴凉。古人们常常能够在炎夏里轻易找到凉爽的去处,何况气候更为炎热的今天呢?没事多去树下喝喝茶,去水边散散步。不仅能得到清凉,还能收获一份心旷神怡的快感。
  唐代还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它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凉屋”既绿色又环保,只是普通百姓是很难享受到的。不过,古代老百姓营造阴凉的方法也是五彩斑斓的,譬如屋檐前面挂帘子,院子里面搭凉棚,屋子里面放竹床、竹凳,床头上安放石枕或玉枕等。
  南宋时代的寒翠堂,一到夏季堂前水池中红白莲花盛开,宽敞的前庭上,还摆放着多达几百盆在南方引植成功的香花,如茉莉、素馨。殿内装有风扇,鼓转不已,把花的雅香吹扰得满殿弥漫。更奇妙的是,殿中纱橱上挂满一串串名贵进口天然香料制作的香珠串,以便纱橱内幽香怡人。当时一般人家虽然不能拥有皇家的豪华,但也喜欢悬挂茉莉、素馨等香花穿成的长络,因此纱帐中也是一帐流香。入夜之后,清香四溢,让人在芬芳的气息中捕捉到阵阵凉爽,由此进入好梦。
  明清以来,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吃莲子汤。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具有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在清朝宫廷中,消暑冷饮的种类就有很多了,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冰镇后吃起来绝对爽口,真是“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 (艾兴君)

作者:安志民 (2016/8/9 22:08:09)   回复此贴
  回复:【安氏当代人物录】聘任分会正副会长秘书长.. 第 39 楼

隔夜西瓜 没那么可怕
浏览次数:3 日期:2014年7月22日 22:38

隔夜西瓜 没那么可怕

  买的西瓜太大个吃不完,很多家庭的做法都是放冰箱第二天接着吃。但近日一则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流传很广的新闻“隔夜西瓜放倒一家三口,实验证明隔夜西瓜细菌数量以亿计算”,引起不少人恐慌。
  据媒体报道,有一家三口吃了隔夜冷藏的西瓜,全都拉肚子进了医院。随后,该报记者将半个常温下放置的隔夜西瓜(表面有保鲜膜)送到相关部门进行检测。工作人员分别在西瓜切面的表层、表层下4厘米处、表层下8厘米处取样,每处取样1克,捣碎后放入培养基中,分别标明1、2、3号,放入培养箱。12小时后,1号培养基中分布着密密麻麻的菌群,实验人员表示细菌数量已经难以数清,需要以亿为单位计算;2号中的比1号稍微少了一些;3号中也难以计算。最后得出隔夜西瓜细菌数以亿计的结论,并且呼吁大家扔掉隔夜的西瓜。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告诉记者,这个实验看似很有说服力,却犯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缺少与冷藏保存的比较。因为实验中西瓜存放的条件和平常家庭里的不一样。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把吃不完的西瓜放进冰箱,并且有保鲜膜、保鲜盒等遮盖,低温环境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而表面遮盖又可以防止二次污染。但送去做实验的西瓜是在常温下存放一夜,夏天温度高,西瓜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滋生细菌。
  北京朝阳医院营养师宋新表示,新闻里称放倒一家三口的是隔夜西瓜,但他们吃的是冷藏西瓜,而送去实验的西瓜是常温放置的,因此两者没有可比性,而且,导致腹泻的因素有很多,报道也没说清楚是否到医院检查了细菌感染的情况,冰镇西瓜本就寒凉,吃完不舒服跟个人体质问题也有关。所以读者看到新闻不要马上对号入座,过于担心。
  尽管如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研究员钟凯表示,没吃完的西瓜确实不宜久放,切开的西瓜常温下一般最多放置4个小时,及时冷藏才安全。另外,西瓜最好用干净的保鲜膜覆盖,或者将剩余的西瓜挖出来放入密封保鲜盒里。何计国指出,这个实验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未切开之前,所有西瓜内部都是无菌的,切开后西瓜的细菌来源有刀、空气以及保鲜膜。如果实验者切开西瓜后马上盖上保鲜膜,那实验中西瓜表面数以亿计的细菌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刀或者保鲜膜不干净引起的。这就提示大家,在家切西瓜时一定要先把刀洗干净,并且切开后立刻盖上干净的保鲜膜放入冰箱。在外尽量少买切开的西瓜。如果一定要买,又实在不放心,吃之前可以把表面的一层西瓜去掉。 (据生命时报)
体重血脂超标者  油脂并非吃不得

  夏天是减肥的季节。很多年轻女士为了减肥减脂视“油”为洪水猛兽,吃饭时在餐桌上摆一碗清水,恨不得每一口菜都在水里涮一遍;见到肥肉,一口都不吃……是不是油脂吃得越少越好呢?
  北京小汤山医院健康管理部主任赵润栓说,油脂摄入量过多会危害健康,但是一点油不吃同样不利于健康。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并且能帮身体维持体温恒定;另外,脂类还是构成大脑、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和人类的生育能力有重要关系;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利用的载体;同时食用油还是我们获取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的主要来源。因此,食用油也是人类必需的一类食品,只是要注意摄入的量。
  赵润栓说,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脂肪,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脂肪有三种: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多不饱和脂肪。饱和脂肪常温下呈固态,黄油、牛油、猪油,包括人腰间的赘肉都是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常温下呈液态,放进冰箱则会凝固,著名的单不饱和脂肪就是橄榄油;多不饱和脂肪常温下是液态,放进冰箱也是液态,常见的玉米油、葵花籽油、红花油、亚麻籽油、菜籽油都是多不饱和脂肪。
  这三种脂肪该怎么吃呢?肥肉真的不能吃吗?只吃某种油好吗?
  赵润栓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中国营养学会联合推荐,三种脂肪摄入比例为1比1比1,也就是说这三种脂肪都是人体需要的。坚果类也是油脂的主要来源,建议每日摄入坚果15克左右,大致相当于带果壳的坚果一小把。赵主任特别提醒说,现在几乎所有的休闲小食品中都含有油。没有油,这些食品就不可口。因此,我们吃小食品时,也要将这些食品当中的油计算到每天摄入的食用油总量当中。 (贾晓宏)

作者:安志民 (2016/8/9 22:15:2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84 每页5条 当前6/17页 首页 上一翻页 [6] [7] [8] [9] [10]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安氏论坛  执行时间:3,736.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