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江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江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我们是一家  全部分类
  回复: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11 楼

话说万载公率义军与张世杰(时为南宋郢州都统制)带领的官兵收复了饶州城之后,万载公本想率子侄及已成年的孙及侄孙(公于理宗朝辞官归里后,日夜以教子侄及族人乡里习文练武为乐,至公筹组义军时,江氏子弟基本上都被万载公训练成文武全能型的人才了,所以被公充作义军的各级军官,幸好如此,才不至于使三古世系全军覆灭而灭门,这倒不是万里公、万载公预先所知而有所保留,而是子弟们平时本来就跟惯了万载公,到蒙元大兵压境时,成年子孙们都争着当兵报国,跟在万载公身边一起举兵抗元,因此也就使义军能迅速组建成型,并开赴前线抗元;但此时的三古昆仲,都均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除万载公终身练武,身体尤胜壮年外,其余两古均年老体弱,因此,万载公也不是把成壮年者都拉去当兵,而是把较为持重的镐公留在家中随侍万里公兼管领江氏未成年子弟、女眷及处理家中日常事务,让铎公跟随万顷公以便照应,其余的成壮年子、孙、侄、及侄孙都由万载公带领加入义军,本来,三房铎公九子中有三子已成年,万载公为加强抗元力量也已把他们当作义军的征募对象,但万顷公妣钱氏九娘却借故将铎公妣丘氏十六娘及铎公九子都遣回祖居林塘去了。故饶州之役江氏三古世系虽然死伤惨重,但万载公所带的成年子侄基干基本得从保存,而钱氏九娘的一时私心也使铎公九子全部得以保存,入闽后三房万顷公一枝发展成大族。江氏家族中个别成员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乃人之常情,丝毫不会影响江氏三古满门忠烈的形象;作为三古江氏宗亲,更应该庆幸能得如此贤明女祖,没有她,则何来今天的我们?)处理家族惨变的后事,但此时贾似道率宋军主力在鲁港已被蒙元打得全军覆没,临安更加危急,在职官员纷纷逃跑或蔵匿,局势更加失控,谢太皇太后不得不发布凡募兵抗元者,皆可升官加爵的诏令,但响应者仍然了了,不得尔,只得催促张世杰加快行军火速入卫临安,同时,诏令万载公官复原礼部尚书(万载公在理宗朝以礼部尚书辞职奉养慈母)之职,江氏其他在义军子弟皆授征郎将之职,义军改为殿前禁军,仍由万载公及江氏子弟率领,也火速随张世杰部入卫临安。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2 14:06:37)   回复此贴
  回复: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12 楼

万载公无法,只得又丢下尚未处理完的家变善后之事,率剩余的子侄孙辈并接来尚在都昌林塘的铎公妣丘氏十六娘及其九子带领义军大队与张世杰一同出发去临安护驾,三古家族之妇幼,大多已随万里公殉宋,女眷只剩钱氏九娘及其媳丘氏十六娘,铎公之九子亦多数已成年,跟万载公多年也学得一些武艺,跟随义军出发倒不会形成太大的负担,反而会对义军的领导力量有所加强,加上万载公收留的饶州城破后无家可归的饶州子弟及鄱阳湖周边渔民,所以义军从饶州出发前去临安时已有一万二千人,加上张世杰的三万五千官兵,对于危难中的临安南宋朝廷,确实是一根救命稻草,所以,谢太后接连亲下几道诏令,催促万载公及张世杰领军出发,万载公与张世杰商量后,决定自己率义军为前部,张世杰率官军为后队,向临安攻击前进;所以义军和官兵收复饶州城后,并没有作过多停留,又都先后撤离了饶州城。只是对江氏三古遗族来讲,并未想到此一撤离,从此再难回故地,而公及其子孙们,只能梦回故乡了。外界及本族的一些族谱记江氏子侄因万里公恩荫得官是错误的说法,江氏子弟的官职来源于自己的军功,并不是受万里公的恩荫,而且江氏子侄被谢道清及宋恭帝封官是在德祐元年的二月份,这时饶州城失而复得,而贾似道率领的十三万3500艘战船宋军主力被蒙元在鲁港打得全军覆没,贾似道只身逃往扬州,宋廷在朝官员纷纷逃跑和藏匿,很多官员为达到辞官的目的甚至指使负责监察的御史弹核自己,谢太皇太后无奈,只能以自己的名义出了一道诏令贴于朝堂上,说宋潮自立国以来一直未曾亏待过士大夫(宋太祖立宋时的确立下丹书铁劵,要其子孙不得杀害文人士大夫,整个宋朝320年文臣被杀者只有被金国扶立的伪楚皇帝张邦昌,要不是张封赵构做皇帝,可能都没有后来的南宋呢,张自己被金硬迫着做皇帝,不久因为害怕禅让给宋高宗赵构,而赵构反而因此杀了张邦昌,张死得的确有点怨。连这时贾似道丧师误国,陈宜中为扶殖自己的势力带头请诛贾,谢太后仍体谅贾乃三朝元老,其姊又是自己老公宋理宗的宠姬而没有准许,只把贾贬为高州团练副使,在押送途中被押送官郑虎臣杀于福建樟州木棉庵。),现在孤儿寡母,国家多难,士大夫不但无出一策以救时艰,反而纷纷弃职逃亡,丟城弃地,实在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因此,诏令对坚守岗位的官员加官一级,对弃职挂印、丟城弃也的则交有司查办;但这也阻止不了朝廷和地方官员的大批逃亡。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2 14:08:35)   回复此贴
  回复: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13 楼

孤独无助的谢氏太后正是于这时收到张世杰报告前理宗朝礼部尚书江万载在乡自组义军抗虏的报告的,所以谢太后喜出望外,因万载公年轻时做过值殿将军,带军护卫过京城及皇宫的治安,所以当时作为宋理宗皇后的谢道清对万载公还是较为熟识了解的,后来忽必烈第一次征宋时,因其来势凶猛,董宋臣主张迁都四明以避蒙元锋芒,满朝文武皆附和董议,文天祥公虽然坚决反对,并上书理宗要求斩杀董宋臣,但当时其官微言轻,不为理宗所重视和采纳;万载公当时于礼部尚书任上,也反对迁都,见理宗有采纳群臣意见的倾向,而自己一把口难以说服理宗及众大臣,就奏请皇后出殿议政,结果谢皇后果然劝说理宗打消了迁都的念头,派贾似道帅宋兵出鄂州出击蒙元兵,因为万载公有做武将的经历,叫其协助贾似道参与对宋作战部队的指挥,宋军初战告捷后,蒙元发生内乱,忽必烈急于回兵北方争夺汗位,无心恋战,贾似道趁机要求以南宋每年向蒙古纳二十万岁币的条件与蒙元讲和,忽必烈急于脱身,答应了贾似道的讲和条件,带蒙元兵退回了北方;而贾似道借此欺上瞒下,向理宗汇报时隐瞒了要输岁币的情节,(后忽必烈果以此为借口,在整顿好蒙元内部,稳固了自己的汗位之后,指责南宋违背盟约,发动第二次灭宋战争,并且最后一举灭宋,而贾似道在丁家洲战役中又想故技重施,与伯颜讲和,幻想取得第二次的再造之功,但这次蒙元灭宋之意已决,所以伯颜断然拒了贾的求和要求,贾只能硬着头皮应战,结果十三万宋军及3500艘战船被蒙元打得全军覆没,贾亦因此失势被贬,在押送途中被押送官郑虎臣杀死,结束了其误国弄权的一生。)谎称取得了鄂州大捷,并值此对宋廷的“再造之恩” 使其权势更盛,被理、度两朝拍马屁者奉为再世周公;而万载公因为参与了对蒙元作战的指挥,对蒙宋两方的实际情况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因而提出趁蒙元内乱,集结南宋主力,号召北方汉地官民起义,截断忽必烈退路,把忽必烈蒙元兵围于中原,与其决一死战的策略,并向贾似道提出,如让忽必烈安然退回北方,待其从容整顿好蒙元内部,必使南宋后患无穷,但整个南宋朝150年,主和的势力一直盛于主战的势力,所以公的主张不但得不到采纳,反而被指为妄挑衅端,破坏贾相好不容易才缔造之和平局面,而此时的南宋上下,正笼罩在贾似道鄂州大捷,再造宋朝的光环之下,公对南宋上下粉饰太平,耽于逸乐的现象很为不满,不愿与贾等同流合污,但却无力改变大势,时因万里、万倾皆在朝为官,家中慈母乏人奉养,所以公不得不以壮年之身辞职归里奉养慈母。而谢太后还是比较了解公之才能的,所以多次劝理宗及度宗征公复官,都被公婉拒,太后为此甚为惋惜。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2 14:09:49)   回复此贴
  回复: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14 楼

而此时正当朝廷地方文武纷纷弃职逃位之际,而谢太后听张世杰报告公能毁家纡难,募乡勇以抗强虏,真是喜极而泣;因此,连下几道诏令,不但任万载公官复原职,江氏随军子弟皆加官进爵,这时的江氏才真真正正成了官宦之家,连铎公几个未成年子也被封为从九品崇义郎,谢太后还怕万载公推迟辞,在未见过义军面的情况下就将公所部义军全部征为殿前禁军,即皇家御林军,这样也使万载公及江氏子弟乃至全体义军都没了退路,绑死在宋元战争这驾马车止,这也是谢太后迫不得矣的驾人手腕之一,谢太后还怕公推辞,几次派使者持太后亲笔信到饶州催请万载公,而公之前拒绝复官是因为不愿与贾似道等权臣同流合污,而此时国家正处危难之际,公自组义军,正为赴家国之难,岂会再有所推迟,谢太后之所以一再写信催请,一是临安当时确实非常危急,无军可用,二是饶州到临安有好大一段路程,而张世杰部同公部义军合共五万多人(成为以后抗元主力基干) 移动需要一定时间准备,而谢太后自己心急见到救兵,所以就无考虑大军的行动速度而一再催请了,三是公刚遭遇家族惨剧,无论在情在理都应滞留几日稍作处理,但由于谢太后的一日三催,也不得不丟下尚末掩埋的亲人尸体,举族再踏上抗元的道路,由于来去皆怱忙,或者以后饶州乡亲为保护江氏三古剩余遗族免遭蒙元统治者的追杀,所以地方志和元朝后期所修的《宋史》都只记张世杰收复饶州,其实,收复饶州的主力军是万载公所率领的义军。所以,纵使谢太后不下诏令催请万载公复官并带兵急赴国难,江氏三古遗族也会自觉抗元到底的,绝不会投降蒙元,到最后可能举族战死在故园饶州的土地上。是谢太后的一纸诏令,把江氏三古剩余遗族的命运与赵宋皇族的命运绑在了同一船上,使江氏不得不逃离已生活了七、八代的江西家乡,重新踏上客家人的迁徒旅途。而江家军的命运,此后更是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只不过笔者作本文的目的只想向江氏宗亲和家乡人民简单介绍一下先贤万载公的事迹,不想一开笔总觉有说完的话,几万字下来都未介绍完。这是因为万载公及江氏家族的命运与宋末三帝(宋恭帝、宋端宗、宋帝昺) 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讲代表了当时整个汉民族的家国命运,笔者于中评论慨叹几句,相信网友不会怪责,但笔者到底不是文学家,所以宋末南宋军民抵抗异族(蒙古族虽当今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一员,但对当时己在中原及其以南地区生活了几干年的汉族人民来讲,无异是异族) 入侵,捍卫民族尊严,昂扬汉民族正气的故事还是等小说家和电影电视编剧去编写吧,笔者在这里只想用一到两贴的编幅把万载公的事迹介绍完,这次也涚得太多了,留一些在下贴说吧。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2 14:11:10)   回复此贴
  回复:万载公小传(综合) 第 15 楼

所以,要说明两点,澄清一些族谱中的误区:一是无论谢太后是否封官许愿,三古江氏家族都会抗元,不是为了当赵宋的官或当了官才不得不去抗元的;二是江氏子弟得官可能有万里公殉国的因数存在,但绝不是得自万里公的恩荫,主要原因是江氏三古成年子孙在万载公的长期调教下,练就了一定的军事素质,都具备了成为军官的条件,后来因为义军的筹组,成为义军的各级将领,在各地官军对蒙元兵锋尚且望风而逃,闻锋而降的大环境下,其尚且敢能以区区3500人的乌合之众投入到对抗二十万汹涌蒙古铁骑的抗元前线之中去,屡经战斗不但没有被冲散被打垮,反而不断发展壮大,(笔者曾设想,如果当初万载公不听从朝庭要他复官的诏令,而是自行发展壮大义军,以饶州和鄱阳湖为根据地,免受南宋小朝廷内钩心斗角之累,则抗元历史有可能是另一番景象吧,但历史永远没有假设),所以,其对南宋抗元还是有贡献的,谢太后封赠江氏诸子弟为官,是以其已有一定的军功为基础的,而不全是因为万里公率家殉宋感动得她格外开恩,从而使江氏三古剩余遗族鸡犬升天,也就是说,是江氏子侄本身所具有的军事素质才是其全部成为宋末官员身份的根本原因,而终宋一朝320年,因为其执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尤其是宋末蒙元大军压境之时,原有的军事将领多数是贾似道的亲信,面对蒙元大军纷纷投降,能带兵军事将领打仗、冲锋馅阵的军事将领奇缺的情况下,江氏子侄整体的军事素质更加显得难能可贵,所以,谢太后才会把自身皇室家族的身家性命交由尚在干里之外、甚至还没有见面的江家义军,这固然有宋廷已无军可用(其时李庭芝被困在淮西,与临安的联系被蒙元军因占领长江沿线洲郡所截断,而张世杰曾是敌朝金国的将领,文天祥是文人领兵)的原因,也包含谢太后对江氏一门满门忠烈,可负重托的信任感。但谢太后过早把皇家卫队的重任压在江家义军的身上,对赵氏皇族及整个南宋流亡朝庭几乎近十万人的旁大机构来说,固然是安全的保障,但却因为如此而限制了义军的机动性和它的再发展壮大,也就限制了万载公及其他江氏子弟军事才能的发挥,而江家义军因执行谢太后北上前的临行嘱托,始终不敢离开赵氏皇族及南宋流亡小朝廷半步注定了它只能从此跟随宋流亡大军步步被蒙元铁骑追杀的命运。所以江氏子侄得官并不是得自赵氏皇族对万里公的恩荫,反而是因自身稍具军事才能而被赵氏拉去做陪葬,不过,当此民族危难之际,就算是今天的我们,也不会因此而埋怨赵氏皇族,而深受传统理学影响的三古十二斋等先贤,更会把之当作自觉行为,即使为一介平民,也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捍卫民族尊严的不屈不挠的抗争之中去,这就是贤留给我们的最大精神财富。而且,江氏子侄在德祐元年二月即受官全族帅军开赴临安,而宋庭对万里公的追赠赐溢建坟建祠是在两个月后的四月份,这时,饶州也在蒙元双方的反复争夺中几易其手,这时的残宋,虽然为鼓舞士气而对忠臣烈士大加褒奖,南宋处于东南富庶之地,虽军力有限,但经济发展却不错,东南半壁都还在南宋的控制之下,为忠臣烈士修几只坟,建几间祠堂或庙宇的银子还是能够拿得出来,但这种奖励有否落实到已几易其手的万里公家乡去了,则还没有考证清楚。而此时的江氏三古亲族,正在临安为保卫京城而帅兵反复与蒙元熬战,无暇顾及大宋官家对江氏家族是否有所奖励了,所以,闽粤的江氏三古遗族族谱,并没有赵氏把对万里公的恩荫落实到江氏子侄身上的记录;而江西南康的江氏族谱,则有江氏子孙因得万里公恩荫,几代为官的记录,仿佛那里一直是赵宋的天下,一直没有被蒙元占领过,真是使闽粤两地的三古宗亲羡慕,因为此时的闽粤宗亲们,因为自己附宋残余的身份而惶惶不可终日,担惊受吓的日子足近一百年,早知如此,何必要护着这孤儿寡母往东南沿海拼命跑呢,搭上老少几条命尸骨无存还不算,人家寡母给你个劳杂子侯爵的封号,还不能公开,说是会影响二十万军心的稳定,钲公更傻,明知孤儿寡母及二十万伙伴已死绝,自己再折腾,也只会连个空封号都讨不到,却还是拼命往海里一跳,累了子孙不说,连族谱上也只能记着又他往的记录,害得族裔们至今还不知你们的坟址在哪里。

作者:吾乃过客矣 (2013/3/22 14:12:5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1 每页5条 当前3/5页 [1] [2] [3] [4] [5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江氏论坛  执行时间:730.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江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