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包氏企业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包玉刚的非常家庭(中) 已阅:4545 / 回复:2(楼主)

包兆龙生前曾立下遗嘱,在他去世后把他穿过的衣服送给孙子们留念。包兆龙仙逝后,孙子们接过一件件衣领袖口都磨破了的衣服,个个都泪落衣襟。包兆龙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儿孙们不要忘记中国人勤俭朴实的生活美德,不要忘记创业的艰难困苦。

  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包玉刚在为人上谨慎正直,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敬爱和孝心,父亲去世后,他在香港和安徽的合肥,都树起了父亲的雕像;在办公室,他特意将一张与父亲真人一般大小的照片挂在墙上,每当走进办公室,都先向父亲致意。

  另外,包玉刚在大陆、港澳和其他地方捐款建造的公益福利设施,有不少是以父亲的名字命名的,如北京的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的兆龙图书馆,以及家乡的包兆龙路等。

  “没有父亲就没有我。”——为了表达对父亲的高度尊敬,包玉刚把环球公司名誉主席的头衔永远地授予了包兆龙。

传统婚姻:妻子是百分之百的贤妻良母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包玉刚的婚姻实在是太传统、太平淡无奇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旧式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两个十几岁、从来没有见过面、谈不上有丝毫感情的少年——包玉刚和黄秀英,在一片喜庆的锣鼓声、喧闹声中被送入洞房,开始了“白头到老”的夫妻生活。

  说来也怪,这对少年小夫妻在洞房中一见钟情,并且一辈子恩恩爱爱,长相厮守,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

  很多人一旦有了些钱,免不了贪新厌旧,或三妻四妾,或金屋藏娇,人们对此也是司空见惯之事。

  同是世界级船王的奥纳西斯,就以追逐女人而出名,在他的身边,经常娇娘成群,美女如云,如众星捧月一般。在他50岁时,仍热烈追求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很快成为轰动全美的新闻人物。

  然而,在包玉刚的一生中,似乎还没有出现过丝毫绯闻,哪怕是捕风捉影的“煲水新闻”。这在超级富豪中,确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船王夫人黄秀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一个百分之百的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的典范。她把家看成是一个城堡,甚至不愿踏出城堡到外面旅行,她是一个专心奉献的妻子和母亲,更是一个好外婆。”——这是黄秀英从家里那儿得到的评价。

  在女儿们的眼中,黄秀英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妇女。确实,在黄秀英身上,深深烙下了中国传统妇女的印记——一个不折不扣的旧式女子。

  在黄秀英如花似玉的年华时,便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去嫁给一个自己不认识的男人,对于这段包办婚姻,她没说一个“不”字。

  新婚燕尔,正碰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她随丈夫转辗南北。为了能让丈夫专心工作,她把一个家担起来;为了丈夫能吃好,她宁愿喝白开水;为了买到大米,她夹在饥民中排一天一夜的队……她甘心情愿。

  定居香港之后,丈夫的航运业不断地发展,秀英也不断学习以适应丈夫的变化。她偶尔会陪丈夫打一两局高尔夫球,或出席一些重要的社交场合,更多时间,她宁愿呆在香港,而不是随丈夫到世界各地旅行或公干。

  她没有什么语言天分,到香港40多年,仍只会说宁波话,甚至在英国女王为包玉刚封爵的典礼上,她仍然用宁波话与女王交谈。

  平时在家,她最大的娱乐就是打打麻将。和丈夫一样,她的生活也是十分朴素,对大陆有一种极其浓厚的思乡感情。

1990年10月,她随丈夫一起到日本大坂船坞参加一条船的下水仪式,一同出席的还有中国船舶制造公司主席蔡叔凡的妻子。主人出于礼节上的考虑,在剪彩仪式开始时奏起了中国国歌。这时,包玉刚发现站在身边的妻子不停地用手绢擦眼睛,便关心地问她是否不舒服。黄秀英动情地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奏中国国歌,而不是利比亚、不是巴拿马、不是巴西,也不是英国、日本或美国……”


作者:包毓炜 (2007/4/7 18:31:59)   回复此贴
  回复:包玉刚的非常家庭(中) 第 1 楼

请大家学习包玉刚先生的创业精神!

作者:1834687O9 (2013/10/29 14:13:49)   回复此贴
  回复:包玉刚的非常家庭(中) 第 2 楼

包玉刚的女儿包陪庆是他的接班人,又是一位著名慈善家!

作者:包甬邦 (2013/11/27 23:03:0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2,587.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