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著述辑录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请 包和瑶等先生解释《南宋合肥积善堂包氏宗谱序》 已阅:3178 / 回复:3(楼主)

南宋绍熙三年合肥积善堂包氏宗谱序
                                            包旭初 转载

                         包氏纂修家譜序

    昔晏平仲任齊大夫甘敝車風馬以厚父母妻子之需文正公任參政置義田以贈其族之貧乏者是二人有見於義無見於利誠可謂大丈夫也後世家譜之作上及先人下睦九族共仁孝之心實金名而並天地焉是故廬陵歐陽氏南豐曾氏眉山蘇氏汲汲爲家譜之修皆所以使孝悌油然而生者矣自唐宋之風雖顯族名家多忘其家譜雖有存焉者寡矣其存者有慮無文豈略之與抑作述者之勞歟包氏始自申包胥公傳漢唐宋敕譜歷歷相承源源不絕繕修三十八部以訪後氏之變由周秦漢唐宋以來咸融千載之宦顯列於歷朝名聲燦耀於竹帛在處俱彬彬禮讓簪纓裔世居密雲遠纍遭兵燹之驅迫而宗族之難保存離故散徙於浙湘蘇湖雲峽蜀閩陜和蘇杭貴曲阿會稽洪都廣襄播遷於江西河南陜西以及廣貴徽寧婺休祁績陽宜涇南旌池蓉城石埭秋浦五松姑蘇常熟當涂繁陽安慶六安舒桐廬江無為英霍潛山壽州等處諸宗皆出胥咸融一脈相修但地隔人衍間以統同惟錄近脈者於前代可據者合祖之近世可知者分祖之其中不可知者概闔之為包氏後裔克紹先志何愧於昔之曲阿郡歟余嘗聞故家譜牒歷歷系續不缺仁人孝子之用心於根本且有感焉適廬邑諸公邀各郡諸君持譜晉謁索序余恐後人鮮有仁孝之心多述矣根源肯宗以劉為妻今聞包氏舊譜果歷歷相承源清流長依舊典附新支系各宗聯巨族何讓於唐之崔廬王謝宋之范曾歐蘇名族巨譜哉若包氏之子孫又能感發興起追步前休得業相勸患難相救使今日之盛永為天地日月之同休也與謹序

南宋紹熙三年歲次壬子九月
    
            賜進士第纍官寶文閣學士兼崇政殿說書改知漳州秘閣
            修撰后知靜江廣西經略旋知煥章閣待制侍講
            賜金紫章服封婺源開國公新安臨庵朱熹拜撰



作者:学习会 (2011/8/26 17:15:52)   回复此贴
  回复:请 包和瑶等先生解释《南宋合肥积善堂包氏.. 第 1 楼

包和瑶先生的名气太大了。他对四、五千年前的事都说得头头是道,好像跑进了霍金所说的时光隧道,游历了四、五千年前那个环境回来一样。可惜,许多人觉得他是胡说八道,事实上他连自己近世的祖宗也说得不大清楚, 他当地的几位宗人对他下的评语是不及格。
    包和瑶先生的代表作是《包氏远古世系图》、《族间章程》等。许多包氏族人早就问他编的世系图是不是胡编乱造,他总是不作声,这事实上承认自己在胡编乱造。既是胡编乱造,理应改正,但他还是乐此不疲,据说11月还要在包氏大会上作大报告呢。有机会,化600元要去听听。
    这里请包和瑶先生解释《南宋合肥积善堂包氏宗谱序》,一是请教,二是测试。我们希望包和瑶先生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沽名钓誉者。

                                   包 亦 说


作者:深思 (2011/8/31 17:04:21)   回复此贴
  回复:请 包和瑶等先生解释《南宋合肥积善堂包氏.. 第 2 楼

包和瑶先生只会胡编乱造。解释《南宋合肥积善堂包氏宗谱序》这些正经的事,他是不会做的,也是他最怕做的,因为这易露出马脚 。他还惯使一个脱身计,自己可以胡说八道,人家对他提些意见,便说人家是在打“内战”。真让人啼笑皆非。

                                              包 加 说


作者:群言堂 (2011/9/1 16:45:43)   回复此贴
  回复:请 包和瑶等先生解释《南宋合肥积善堂包氏.. 第 3 楼

一篇《玉龙谱序》,竟被包和瑶先生肆意篡改,任意演绎,(详情参阅《扬州版玉龙谱序与凯里版玉龙谱序的对比》,特别是第三段和末段。)弄得面目全非,神乎其神。其目的只能是蛊惑人心,追求个人不正当的名利。
   现请包和瑶先生解释《南宋合肥积善堂包氏宗谱序》,看他还能不能故伎重演。

作者:大家谈 (2011/9/5 16:56:3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3,191.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