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著述辑录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回复:宗谱研究 第 21 楼

苏洵 《苏氏族谱亭记》原文  
匹夫而化乡人者,吾闻其语矣。国有君,邑有大夫,而争论者诉于其门。乡有庠,里有学,而学道者赴于其家。乡人有为不善于室者,父兄辄相与恐曰:吾夫子无乃闻之。呜呼!彼独何修而得此哉?意者,其积之有本末,而施之有次第耶。今吾族人犹有服者,不过百人,而岁时蜡社不能相与尽其欢欣爱洽,稍远者,至不相往来。是无以示吾乡党邻里也。乃作《苏氏族谱》,立亭于高祖墓茔之西南而刻石焉。既而告之曰: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诮让也。岁正月,相与拜奠于基下,既奠,列坐于亭,其老者顾少者而叹曰:是不及见吾乡邻风俗之美矣。自吾少时,见有为不义者,则众相与疾之,如见怪物焉,粟焉而不宁。其后少衰也,犹相与笑之。今也则相与安之耳,是起于某人也。夫某人者是乡之望人也,而大乱吾族焉,是故其诱人也速,其为害也深。自斯人之逐其兄之遗孤子而不恤也,而骨肉之恩薄。自斯人之多取其先人之赀田而欺其诸孤子也,而孝梯之行缺。自斯人之为其诸孤子之所论也,而礼义之节废。自斯人之以妾加其妻也,而嫡庶之别混。自斯之人笃于声色而父子杂处  不严也,而闺门之政乱。自斯人之渎财无厌,惟富者之为贤也,而廉耻之路塞。此六行者,吾往时所谓大惭而不容者也。今无知之人皆曰:某人,何人也,犹且为之。其舆马赫奕,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其矫诈修饰言语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盗也。吾不敢以告乡人而私以戒族人焉。仿佛于斯人之一节者,愿无过吾门也。予闻之欢,而请书焉,老人曰:书其事而阙其姓名,使他人观之,则不知其为谁。而夫人之观之,则内热内惭,汗出而食不下也。且无彰之,庶其有悔乎!予曰:然。乃记之。

作者:包子 (2011/7/26 21:05:15)   回复此贴
  回复:宗谱研究 第 22 楼

苏洵 《苏氏族谱亭记》   翻译  
   我听到过有关身为平民而能感化乡人的人的传闻。国家有国君,乡里有大夫,但是起纠纷的人到他那儿去申诉;县里有县学,乡里有乡校,而求学者都到他家去求学。有做了不好的事情的乡人,他的父兄总是会这样告诫他:“我们的夫子恐怕会听说吧!”啊,他到底是怎样修身养性而能到达这样的地步?猜想大概是他的品德积累有很厚的基础并且发挥这种品德有很好的步骤吧?现在我的话人,关系亲近的不超过百人,过年及其他节日不能一起欢乐相聚,关系稍远的至于不互相走动,这样就没有办法向乡里表明我们是一话人。因此作苏氏族谱,在高祖坟茔的西南立亭,并且刻石纪念。
   然后告诉族人:凡是在这里的人,家里有人死了,其他族人一定要去奔丧;家里有人成年或娶妻了,一定要告诉其他族人。族人中有小小年纪而死了父亲的,那么族中老人就要抚养他。贫穷而无所依靠的,那么族中富人就要收养他。如果有人不这样做,族人一起来骂这个人。
   这年正月,族人一起到墓前来拜奠。拜奠仪式后,在亭旁列坐。那老者看着年轻人感叹道:“我看不到乡里风俗变美的那一天了。从我小时候起,看到有做不义的事情的,那么大家就一起痛恨他,就像见到怪物一样,(让他)战栗不安宁。那以后稍有改变,但是还是要一起嘲笑那做坏事的人。现在却是和那做坏事的人一起相安无事。这都是从某某人开始的呀!这个某某人,是乡里的望人,他大大地扰乱了我们的风俗。(因为他是望人),所以他诱惑人变坏快,造成的祸害深。自从他赶走他哥哥的儿子不养育,乡里的骨肉亲情就开始变薄。逢从他多占先人的田地货物、欺负众多的孤儿,乡里孝悌的品行就开始稀缺。自从他被他的众多侄子状告,乡里的礼义大节就开始废弃。自从这个人让他的妾位尊于发妻,乡里嫡(正)庶(侧)的区别混淆。自从这个人沉溺于声色并且和子女一起享乐,礼仪不庄重,闺门之禁就松懈了。自从这个人贪财无厌、只认为富人好,礼义廉耻就不存在了。这六种行为,都是我平时所说的十分惭愧不应该出现的行为啊!现在有一些无知的人都说:某某人是何等人啊,尚且这么做!他的车马显赫、婢妾靓丽,足以迷乱诱惑乡里的小人,他的官位财力足以影响官府,他的花言巧语足以欺骗君子,这个人,正是乡里的大祸害啊!我不敢把这告诉乡里人,而私底下来告诫我的族人。只要和这个人有一点点想象的,希望不要到我家来。”
    我听到这番话十分惊惧,请求把它记下来。老人说:“你把事情记下来但是不要把这个人的姓名写出来,让其他人看到但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而这个人看到了,就会脸孔发热而内心惭愧,汗流出来并且吃不下东西。姑且不要写出这个人的姓名,希望他能悔改吧!”我说:“好。”于是就把它记下来了。
该帖子被包子在2011-7-26 21:15:30编辑过

作者:包子 (2011/7/26 21:06:19)   回复此贴
  回复:宗谱研究 第 23 楼

《江西南城包氏族谱始修序》
                     包 逊
    包氏之先姜姓也。神农之后。为唐虞四岳诸侯,封于申,后迁封姓。夏商为周室世臣。(周)宣王(姬静)以元舅申伯功业盛大,乃命召伯营谢,今南阳郡邓州是也(今河南邓县)。于其行也,卿士尹吉甫作嵩高之诗以送之。申实侯爵以其为方伯,故曰:于邑于谢南国是式。春秋时併(同“并”)于楚。申包胥仕楚为大夫,苗裔以王父字为氏,家楚居上党,自是蔓延于天下。
    按有一世祖讳恺者,为东汉鸿胪卿咸之后。(世纪:咸生肃,肃生雝,雝生珪,珪生邦端,邦端生征,征生宏,宏生贵,贵生宗远)宗远仕西晋,为郎中。怀帝永嘉末,中原浊乱,五胡杂霸,挈家居于丹阳。宗远八世孙至恺(世纪:宗远生景群,景群生公教,公教生浚,浚生希哲,希哲生辅,辅生良臣,良臣生恺)。恺兄曰愉,明五经,恺悉受其传。隋炀帝时为国子博士。学者宗之,称为“梅庄先生”。见隋室方乱,退归东海,教授尝数千人。与门人游于吴兴(今浙江湖州),遂家焉。
    恺之曾孙曰融(世纪:恺生良济,良济生楫,楫生融),唐开元中为集贤学士。生二子,长何,起居舍人;次佶,天宝六年举进士,拜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擢刑部侍郎兼三司使,掌天下财赋。历仕玄肃代德四朝,封丹阳郡公(故包氏有二郡)。
    佶之六世孙曰恒善(世纪:佶生国珍,国珍生文渊,文渊生琪,琪生佑,佑生显,显生恒善),五代周为庐州合肥县尉。卒于官,留家合肥。伯树德,仲植德,季松德。树德三子,长播,次振,幼拯。圣宋祥符庚戍(1010年),播来通判建昌军事,乐南城山水,遂家于七仙阁下,后徙修仁里,迁绥包坊。自是建昌(今江西南城县)始有包氏。播,字希远。幼弟拯,字希仁。举进士,有大名。子繶为潭州通判,早卒,遗妻崔氏及一稚儿。拯夫妇意崔不能守,使左右尝其心。崔氏蓬头涕泣,出堂下见拯,曰:“翁天下名公也,妇得齿贱获,执瀚涤之事,幸矣!况敢污家乎?誓死无他也。”其后稚儿亦卒。播子经,命仲子滨归合肥为包氏嗣。及崔氏没,而经尚无恙,滨乃挈家来省父母,亦家盱焉。
    曲阿之包皆祖咸,东海之包皆祖恺与兄愉,吴兴之包皆祖融,合肥之包皆祖恒善,建昌之包仍祖恒善及播与拯。而几包氏皆祖楚大夫包胥。盖自包胥至咸至恺,其间世次不可全纪,恺之以下世次可以全纪,而事迹尚不免略者,世远也。谱恺于前,谱恒善于后,明盱江包氏所自,以便后人览也。前谱及恒善而不及子者,详后故也。纪恒善于后谱至播而并及拯者,以播之孙曰滨嗣崔氏,省父母家于盱也。
包氏自显德迄今,为年者二百余,为世者十有一,为家者逾百,为人者逾万。指岁时蜡社尚能相与,尽其欢欣爱洽者。由是知宗而族有谱之据也。先正曰:死必赴,冠﹑妻必告。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富者收之。如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诮也。吾借是以教族人,或者有感而知勉也。其或不能然者,则愿族之长与族之少而贤者相与戒勉之。庆其知惧而改也。是亦祖宗望我后人之意也。故特以是告族人,而族人勉之则将来之盛未必不由此也夫!
       皇宋嘉泰四年(1204年)岁次甲子十月望后吉日
       盱江十世孙逊顿首拜书
该帖子被包子在2011-7-27 9:01:31编辑过

作者:包子 (2011/7/27 8:59:38)   回复此贴
  回复:宗谱研究 第 24 楼


   宗亲包子先生转载了《苏氏族谱亭记》,使我们扩大了眼界,增
添了知识,明确“死必赴冠,娶妻必告 ”应改断为“死必赴,冠、
娶妻必告。”谢谢包子先生。盼以后多参与讨论,“众人拾柴火焰
高”啊!
   “赴”,今文作“讣”,报丧。《礼记》:“死必赴”。 凶事谓
之“讣(赴)”,他事谓之“告”。

                                          包 初 学


作者:学习会 (2011/7/27 9:14:26)   回复此贴
  回复:宗谱研究 第 25 楼

江西南城包氏族谱始修序

                        中华包氏网 2011年7月13日 包旭初 转载
  
    包氏之先本姜姓。 [少典之君娶于有蟜氏之女曰安登,生子二,长曰石年,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  神农之後,為唐虞四岳諸侯,封於申,後從封姓。歷夏商為周室世臣。宣王以元舅申伯功業盛大,廼命召伯营謝 (今鄧州南陽是也),於其行也。鄉士尹吉甫作崧高之詩以送之。 申實侯爵,以其為方伯,故曰:“於邑於謝,南國是式”。春秋時倂於楚。申包胥仕楚為大夫,後世以王父字為氏,而苗裔家楚,居上黨,自是蔓延于天下。
   按有一世祖諱愷者,為東漢鸿臚寺卿咸公之後。  [世紀:咸生肅肅生雝、雝生珪、珪生邦瑞、邦瑞生徵、徵生宏、宏生貴、貴生宗遠。 宗遠仕西晉為郎中,懷帝永嘉末,中原濁亂五胡雜霸,挈家居丹陽。宗遠八世至愷。世紀:宗遠生景祥、景祥生敏公、敏公生濬、濬生希哲、希哲生輔、輔生良臣、良臣生愷。]   愷兄愉明五經。愷悉傳其學,隋煬帝時為國子博士,學者宗之,稱為梅莊先生。見隋室荒亂,退歸東海,教授數千人。與門人逰于吳興,遂家焉。愷之曾孫曰融, [世紀:愷生良濟、良濟生楫、楫生融]   唐開元中為集賢學士。子二,長何,起居舍人;次佶,天寶六年举進士,拜諫議大夫、御史中丞,擢刑部侍郎兼三司使,掌天下財賦,歷事玄肅代德四朝,封丹陽郡公。故包氏有二郡。佶之六世孫曰恒善, [世紀:佶生國珍國珍生文淵、文淵生珙、珙生顯、顯生廷實、廷實生恒善。]   五代周為廬州合淝縣尉,卒於官。三子留家合淝,伯樹德,仲植德,季松德。樹德三子,長諱播,次振,幼拯。聖宋祥符庚戌,播來判建昌軍事,樂南城山水之佳,遂家於七仙閣下,後徙修仁里之月湖包坊,自是建昌始有包氏。播字希遠。幼弟拯字希仁,舉進士有大名。子繶為潭州通判,早卒,遺妻崔氏及一稚兒。拯夫婦意崔不能守,使左右試其心,崔氏蓬頭泣涕出堂下見拯曰:“翁天下名公也,婦得齒賤獲執浣滌之事幸矣,况污厥家聲乎?誓死無他也。”其後稚兒亦卒。播子經命仲子濱歸合淝為崔氏嗣,及崔氏卒,而經尚無恙,濱乃挈家來省父母,亦家盱焉。
   蓋曲阿之包皆祖咸,東海之包皆祖愷與兄愉,吳興之包皆祖融,合淝之包皆祖恒善,建昌之包皆祖播及拯,要凡包氏皆祖楚大夫包胥。蓋自包胥至咸至愷,其間世次皆不可紀,愷以下世次可紀,而事跡尚不免於畧者,世遠也。故,譜愷於前,譜播於後,明盱江包氏之所由來,以便後人之覽也。前譜及播而不及子者,詳後故也。紀拯於後譜者,以其濱嗣崔氏,省父母亦家盱也。包氏自祥符迄今,為年者凡二百,為世者十有一,為家者踰 百,為人者踰萬。 噫,歲時蜡社,尚能相與盡其歡欣愛戴者,由世知學而族有譜之力也。先正曰:死必赴,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則老者字之,貧無歸則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誚讓也。吾敢借是教族人,或者有感而知勉也。其或不能然者,則願族之長與族之少而賢者,相與戒勉之,庶其知懼而改也,是亦祖宗望我後人之意也。故不敢以是告他人而以戒勉族人,知之,則將來之盛 未必不由此也夫!
   峕
皇宋嘉泰四年崴次甲子十月望後  吉日

                                   盱江八世孫敏道頓首書

    
                               包 初 学    试标点


作者:学习会 (2011/7/27 10:14:09)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8 每页5条 当前5/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2,988.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