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随便聊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与先真商讨几个问题 已阅:3435 / 回复:10(楼主)


                           与先真商讨几个问题

    因为先真知识面较广,本人分对有些问题确实感到迷茫,特向先真请教。
    人类以类型分类,一般可以分为种族、民族、氏族、宗族、家族五类,本人理解:
    种族:是以外貌特征相似作为分类的人的称谓;
    民族:是以某一群生活习性相同的人作为分类的称谓;
    氏族:是以姓氏为代表的一群人的称谓;
    宗族:是以具有同一始祖的一群人的称谓;
    家族:是以上下五代在内的一群人的称谓。
    按照一般的要求是:不搞种族歧视,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氏族文化、开展宗族活动、共谋家族发展。
    这里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先真:
    1、目前姓包的究竟属于哪一类人群?
    2、包姓人应当搞哪些活动比较适宜?
    3、包姓人应该修族谱、宗谱、通谱、家谱、统谱、合谱、还是联氏谱?
    4、申包胥可不可以作为包氏始祖?
    5、孔子是不是孔姓的始祖?他的兄弟是否姓孔?他们的后代去了哪儿?
    6、成立包氏组织利弊如何?


作者:一百 (2014/3/5 13:08:35)   回复此贴
  回复:与先真商讨几个问题 第 1 楼

一百先生,您好!我正准备向您先生下"馬"字名詞"戰書"的,殊不知您先生却先"將"了我一軍(玩笑)。先生要與我商討的6個問题,也是困繞我和許多网友們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所以,這6個問题還是請大家一起來討論為好。不過,我可以先作献丑發言。為了討論深刻,我建議從第一問"目前包姓的究竞属於哪一類人群?"開始吧。敬請大家認真参加討論!

作者:包先真 (2014/3/5 16:47:58)   回复此贴
  回复:与先真商讨几个问题 第 2 楼

笫1問:"目前姓包的究竟属於哪一類人群?"   一百先生:按您所列的5個人群而視,我只知道----1,姓包的属於黄種人。2,姓包的都是中國人。其中,大多數是漢族人群(也包括移居海外的外籍華裔)。另外,据史料記述,在蒙,满,苗,羌等民族之中也有姓包的人群。3,中國的"姓"産生於原始社會的母系時代,而"氏"則産生於原始社會的父系時代。据說,春秋時期二者以合二為一。在姓氏文化中,我國有<<百家姓>>一書。椐說,我國有两萬多個姓哩。我國居民的户口夲和身份証上都只登記各人的姓和名。不知為什麽,現代的譜師們偏要把姓和氏分而論之。因此,我認為"姓包的"人群划分列入氏族,宗族和家族人群都不确切(特指"姓包的"人群而言)。也就是說姓和氏應該合二為一,统稱為姓,不知妥否?敬請网友們指教!
该帖子被包先真在2014-3-5 21:10:53编辑过

作者:包先真 (2014/3/5 18:43:50)   回复此贴
  回复:与先真商讨几个问题 第 3 楼

本人以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姓氏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代名词,包氏就是指姓包的人。因此,如果不加其他定义,我们现在泛称的“包氏宗亲”,是不规范的。因为包姓本身有6~7个起源,他们本身毫无血缘关系,怎么会都是宗亲呢?只有是同一宗族的人才能称“宗亲”,而有些人非要耿耿于怀“宗亲会”,这些人其实对现在姓包的人的范围还没有搞清楚。先真你说对吗?

作者:一百 (2014/3/6 8:39:57)   回复此贴
  回复:与先真商讨几个问题 第 4 楼

补充一点,如果承认申包胥为始祖的人联合起来,是可以称宗亲的,不承认申包胥为始祖的,就不要掺和了,这样倒也太平!

作者:一百 (2014/3/6 8:45:12)   回复此贴
  回复:与先真商讨几个问题 第 5 楼

一百先生言之有理,理端正确。雖然,咱俩的觀點基夲一致,但這只是咱們(包括同志者)少数無權無势無財和無力扭轉乾坤的渺小人士之清談而己。大人物及其追随者們未必兼聼您我的諍言?咱們還是恭敬地聼聼持不同看法者的意見吧。至於"宗親會"的冠名和定義問題,請在討論第6問题時再提出吧。否则討論題目将容易混亂不清楚。

作者:包先真 (2014/3/6 10:23:2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0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2)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3,664.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