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故宗族之有谱犹国家之有史也。宗族谱牒明尊祖敬祖之意,寄敦本睦族之思,理甚明矣,故不可不修也。 清涧县师氏发祥之远,实难详考,姑存而不论。兹据最早之族谱所载,知师氏族谱肇修于北宋年间,迄于今约略近千年矣。其间四次修编,使我师氏世系赖以绵延不绝,宗支彝伦赖以井然不紊,后世子孙赖以共知祖宗之来历、后嗣之繁衍、己身之所由出也。由此观之,历次修谱先贤之功德固无量焉。 自公元一九四六年二十世系监生师道成主持续修族谱以来,师族后裔愈衍愈繁,弥久弥昌,奈云散星居,遍布八方,虽同根同源而不明世次,近在咫尺而形同路人,且师氏族谱延久失修,亦恐有湮没无闻之虞,令我族人感慨系之,憾叹殊深。幸蒙师瑄、师尚清、师炳恒、师斌范、师凤才、师荣、师清恒诸族裔出于孝心倡言修谱,海内外师族后裔云集响应,共襄其事,庶几可告慰先祖在天之灵也。 此次续修,依旧谱为据,按族人字辈彝伦排列记载。鉴于分散于各地之族裔,以自支系续谱者居多,故清涧县师氏族谱所录以县域为主。据查域内族裔分布十一乡镇三十余村,约万余人,此次新录入近五千人,且因师族后裔在外谋事者甚众,于异国他乡留学、创业、定居者亦不知凡几,复因于上次续谱时隔久远,文献阙如,故续谱之艰难可想而知。好在族人戮力同心、鼎立相助,任事者不惮其劳、不避寒暑,溯源追本,广询博访、循其长幼、序其昭穆,复经再三斟酌、多次校戡,终使《师氏族谱》付梓。是谱之成,族人闻之,无不欢欣鼓舞,不胜幸甚之至。 师族自古“诗礼传家,科第继世”,一门之盛,光耀史乘。当今之世更是人才辈出,堪与前人相辉映。诚愿我师族后裔传承列祖列宗之懿德并发扬广大之,使其昭示后人,永久流芳。生当盛世,凡我师族后裔,皆应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为己任,团结和谐、共进共荣,创建更为辉煌之业绩,族人共勉之焉。是为序。 公元二零零七年丁亥秋亨之后二十世系锐公敬书于延
“民有族,族有谱,由来久矣”。敬宗爱族,和邻亲友,是华夏民族之传统美德。宗谱是记述人物事迹的载体,在姓氏的脉系中存在着永恒的血缘和文化关系,是无形的桥梁和纽带。“前有千古,惟谱录之;后有来者,惟谱启之”。谱牒是昨天的记录,今天的镜鉴,明天的见证。谱牒是历史的教课书,它能教育启迪后人爱家、爱族、爱国之情;激发族人团结拼博、勇于开拓的进取之心;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报国之志。 “知昔日所以谕今者,观己事始可察未然”。深阅吾辈旧族谱,方知清涧师姓与其他资料记载师姓来源不同。远祖本姓杨,为东汉弘农杨震之后裔,是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官至陕北定居清涧后因故而易姓为师。据《延安府志》、《渭南县志》、《绥德县志》、《清涧县志》记载,清涧师姓起源说法基本一致,自始发后人口兴旺,繁衍昌盛。经历史变迁、生存发展、供职报国、谋生等原因,除定居清涧者外,逐步迁于陕北榆林、延安各县,关中:铜川、韩城、华阴、富平、眉县、武功及甘肃、宁夏、山西、山东等地。 现保存《师氏族谱》迄今四百余年,先辈历经沧桑,几经战乱、社会动荡,但族谱悉心珍藏,完好无损在清涧师家园则村师成功家保存。这是师氏后裔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土地革命、文化革命两次大的动荡中,族谱未受到任何损害,保存族谱的长者师学诗及其后裔功不可没。 祖父学敏,清末秀才,参与过1946年修谱工作,小时听祖父讲1946年修家谱关中华阴等地有师族后裔专程来清续修家谱。若几十年后再无人倡导续谱之事,恐怕要断续,后人也就无法“叙本系,述始封……”幸好,在2003年秋,巧遇原党校校长师瑄同志,谈论倡导续修家谱之事,我随即推荐了退休干部师荣、师凤才,热心人师尚清、师炳恒、师清恒等诸位本系后裔,不几天,续谱工作有了动劲,通知我参与磋商续修之事。从此事关族人的修谱工作正式展开。 一、本次续修族谱,以旧谱为基础,参照“苏体”编排法则进行编排,对原谱内容全文摘录,1946年后出生或1946第四届修谱时未上谱者,尽量做到一户不缺,一人不漏,上门登记,与旧族谱认真核对衔接,重新编谱。 二、此次修谱,本着实事求事,力求精炼,自愿入谱的原则,不胡编乱撰,不虚华赞颂,不强行入谱;用新观点,新思想,新方式编写;反应本族人口发展、变化的真实性。对不愿入谱者一律未登记。 三、坚持新事新办,男女平等,打破旧的传统观念,此次编谱增加了1946年后出生的师族女性。 四、谱中宗支世系表,按原谱“派序”元、亨、利、贞四大门谱顺序排列。排版字体:男性名用“黑体字”、女子名用“楷体字”、妻名用“小宋体”编排。 五、“名人简介”:古代、近代名人以旧谱中介绍有一定职位、功名为记载标准;现代名人以行政职务副处级、技术职务副高、学历硕士学位以上者为录入范围;对未提供简历者,以简表形式处理。对学历职务未提供者,没有列入名人简介栏目。名人简介排列顺序,按门谱辈分依次排列。 六、对抱养他姓或扶养给他人者,均以“养子”、“过继”等加以注明;对族内顶门、开门者以“过嗣”、“承嗣”予以注明;上门女婿以“招婿”注明。 七、谱中人名一律用现名,对字号、小名、化名、乳名等无特殊情况未作记载。 八、捐输名录,凡为本次续编族谱捐输在百元以上者,以捐输多少为序,予以载入谱中。 九、对新登族裔与旧谱无法衔接的折镇袁家沟、西马家沟、城内府厅巷等几户,以“无法衔接”另作记载。 十、本次编谱,没有按《民间族谱规范》三十项内容编排。有些资料无法取得,有些章节重复无价值。因此新谱采用文字叙述、名录、图表、照片相结合的编簒方式,力求简练、直观,便于查找和阅读。 贞之后20世系 斌 范 公元2007年秋
清涧县《师氏族谱》续编委员会
告 祖 文
吾族远祖 徙居至清 高官要职 为朝奉命为避金宋 自此易姓 人口兴旺 繁衍昌盛子继孙绳 文武全能 时近千年 英才驰名科第继世 诗书传承 精诚团结 一脉相承追本溯源 自古长情 民国三五 四届谱终时过花甲 再谱当紧 重修族谱 云集响应祖灵不远 如在其中 仰祈默佑 昭告惟诚紧跟时代 男女平等 宗房支派 一气连成倡导族裔 和谐为重 亲缘永续 共进共荣禀告列祖 修谱启动 兹值开盘 光祖耀宗
远祖安生于大宋嘉佑五年,至今已947年;一世祖文政,生于明洪武元年,至今639年。近千年来,吾师族“诗礼传家,科第继世”,世代注重家族谱牒编簒,旨在别亲疏,序昭穆,规范族人字辈彝伦,方便彼此相互往来。以嘉靖年间曾有被毁的残留家谱和现保存完好四百余年的族谱,二者合并推算,加上本次重新整理修谱,经同仁认定,清涧《师氏族谱》共修续五届,每届续修年限及组织者如下: 第一届修谱:明洪武年间(1368---1398)远祖祠堂内有家谱。记载了始祖文政之先辈。嘉靖年间(1522-1565)被鞑虏毁坏,祠堂内曾有残缺。 第二届修谱:嘉靖末年至万历二十五年(1566年5月—1597年3月),现保存本。新修族谱长达31年。因第一次家谱烧于灰烬,无法衔接,故此次修谱以文政为一世祖,重新建谱记载 。为便于后人查阅续谱,门谱派序分类科学,并从第三世按派序元、亨、利、贞四大门谱分登。 修谱人:贞之后7世系惟精组织应龙、门生,元之后9世系良秀、良壁、明光,亨之后9世系良弼,利之后7世系应时等参与。 作 序:贞之后 7世系 寿官惟精 元之后10世系 榆林武学科秦凯 第三届修谱:同治六年至光绪十七年(1867---1891), 时隔24年,修谱在第二届族谱上续编。 修谱人:贞之后17世系择善整理13—15世系,临终时恐其遗失,双目泪下,移交后人,元之后18世系庆垣、審尊组织续修。 作 序:元之后18世系 禀生庆垣、附生審尊 第四届修谱:民国三十四年清明至三十五年中秋(1945—1946)。修谱在第三届续修后续登。除居住清涧师族后裔外,外迁韩城、华阴等地后裔专程来清续谱。 修谱人:亨之后20世系道成倡导,元之后18世系储杰、亨之后18世系明善、19世系承业、22世系研经等组织。 作 序:(一)前清已酉科拔贡白家瑛谨撰,22世系研经敬书。 (二)享之后19世系附生承业谨撰,18世系明善敬书。 第五届修谱:公元2003年冬至2007年秋,时隔4年之久。本届修谱对老家谱记载内容全部转录,1946年后出生未入谱者,含师氏女姓,挨村逐户上门登记,重新整理编谱,正式出版发行。新上谱师姓全部为居住清涧后裔,迁居外县者(除子长县马家砭乡苗家沟村师氏后裔)没有登记录入。 修谱人:元之后22世系瑄,21世系凤才,亨之后21世系荣、22世系炳恒、清恒、23世系尚清,贞之后20世系斌范等组成编委会,抽调二十多名工作人员入户登记。 主 编:贞之后20世系 斌范 副主编:元之后21世系 凤才,亨之后21世系 荣、 应前 作 序:亨之后20世系 副厅级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