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任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任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现代名人   任氏先贤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任姓历史名人 第 6 楼

我也姓任,是河南三门峡陕县西张村镇南沟的,我们村去年重修了族谱,可只是从陕西省洪洞县迁来的第八世写起,因为老族谱被偷了

作者:125.46.46.* (2009/6/6 2:14:22)   回复此贴
  回复 3:回复:任姓历史名人 第 7 楼

详情请见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任文水公北海考论》一书

作者:218.56.104.* (2009/10/14 10:53:43)   回复此贴
  回复:任姓历史名人 第 8 楼

关于文水公任濬传奇轶事,民间流传很多,盖不一一枚举,酌选如下几例。
  一、云行山位于南博山镇夏庄与井峪村之间,系尚书任濬早年读书游乐之地。山顶玉皇殿有古碑数块。其中的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石碣,文字已不可读,却是博山地区仅见的元代刻石。云行山阳有任濬祖茔,历经战乱与“文革”,仅存其祖父墓碑,碑心有双钩大字“皇明待赠君北川任公墓”。夏庄村民存有任尚书府石狮一对,系以寒武纪竹叶石刻制;另有圆形石池一个,直径1.5米,高0.5米,传为任尚书荷花池(千姿百媚的博山石刻)。
  二、位于南博山村与北博山村之间的辰巳山上,今存明嘉靖重修石碣数方,其中《重修宣圣庙碑》立于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由于陵山人展东周书丹,上刻捐资名单中“刑部尚书任濬诰封夫人冯氏、兵部尚书孙廷铨诰封夫人宋氏”,记下了博山一县中二名当朝尚书的重要信息。冯是任濬的原配,宋是孙廷铨的续妻。查任、孙履历,立碑这年二人都在北京当尚书。这说明在当时的益都县西南山区有两位“部长”级官员在皇帝身边,这是值得乡民自豪的。《重修十帝阎罗碑记》立于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由岁贡生孙崇祚撰文;《重修阎罗殿记》立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由知名书家谢鸿宾书丹(博山政务网)。  
  三、黄姑顶,也称凰崮顶,《续修博山县志》记载为:“黄鹄顶县东南七十里,东连大寨,下有小顶,在池上庄北”。……登上主峰,南望鲁山观云峰,东眺志公坪,北瞅圆顶山纯阳洞庙群,西观虎口寨,淄水环绕,风光旖旎。该山东南侧山脚下,现有八卦池一口,泉水四季长流,是东池、西池村名的来源出处,现为区级重点保护文物。相传是颜文姜为夏日避暑,从神头大庙来到此处行祠内;再东边是清初尚书任濬的别墅。据《博山县志》记载:“池上泉水,出黄固山下任尚书园内,有出顺德夫人行祠者,同一川屈曲迳麻庄,自泉河头入淄水。”可惜两处景点自一九五八年以来被不断拆除破坏,现已辟为池上中心小学校址(博山政务网)。
  四、桃花庙在夏庄村西,民间俗称西庵,南临秀才峪,1983年出土过披毛犀化石(距今15万年)。庵中现存吕祖殿三楹,创建于1933年,现作为烈士祠使用。殿中壁画、木匾仍存旧貌,壁画手笔不俗,是博山现存不多的旧壁画佳作。庵中原为上下两院,约建于明代中期。《续修博山县志》载:西庵,在夏庄云行山阿,尚书任濬读书处,原为三教堂,濬又创建关帝庙,同治年立忠义祠。任濬(1595一1656)明末清初人。与李自成作战时被俘,民间说他因关羽显圣而逃逸,实非也。清顺治间任至刑部尚书,桃花庵不过是他读书游乐之处,曾写碑文于此(博山政务网•云行山庙群)。
  五、泉河村东的青龙山,是一座圣山、仙山。登青龙山,会感受到一种自然之气、开元之气的熏陶,使人清醒感悟。故而,自古当地一些文人雅客,或有志之士,诸如在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中,博山第一名进士、邀兔崖人郑光溥,明末清初任过刑部尚书兼兵部尚书、诰授资政大夫的夏庄村人任濬,清康熙年间右春坊右赞善、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近代知名的民主革命家、早期同盟会员蒋洗凡都曾到泉河游山玩水,吟诗作赋而兴致忘情,留下吟咏青龙山的名篇佳作。(博山政务网•青龙山庙群)
  六、荆山寺始建于隋代,至明代已臻鼎盛,有僧人三百,庙田数百亩。明朝末年,一代主持不尊佛规,强霸民女,故事流传至今。
  任濬,字贵卿,博山夏庄人。传说早年曾在沂水县南麻社芝芳村张家教书,与荆山寺和尚了缘为友。了缘俗家是芝芳村张姓,因是皇帝的替身僧了凡的师弟,故为僧官,掌管这一带庙宇的五百余名和尚。一次,任濬与了缘在寺内喝茶聊天,至高兴时,了缘自夸道:“树大根深长得牢。”任濬道:“我要得第连根刨。”说罢,两人哈哈大笑。谁知这话竟成了谶语。
  有一年清明节,任濬到寺里会了缘,正巧在寺前相遇。了缘说:“我到各寺视察,稍倾即归,请你在禅堂等候。”任至禅堂,小和尚修圆伺候了茶饭,便出来闲逛,不觉来到了缘的卧室。进室内见床头上挂着一面云点,顺手拿起锤子敲了几下,后面布围处的墙上倏开一门,出来两位少女,油头粉面,衣着艳丽。口称“伺候师傅!”任不胜惊愕。少女见不是和尚,急忙跪下求救。任濬说:“你们速回,不要走漏风声,待我设法营救。”二女遂去。任濬心中思忖,怪不得传说有民女进寺烧香失踪,原来奥秘在此。此乃是非之地,赶快离开。
  任濬刚出卧室,见了缘匆匆赶来,怒容满面,问道:“你来此何干?”任濬说:“你不在家,我一人无聊,随便逛逛。你视察回来这么快?”了缘本不放心此事,所以匆匆赶回。含糊答道:“回来有点小事。”说着,二人来至禅堂。了缘寻机到卧室,见架上锤子挪动了地方,便知玄机泄露,顿起杀人之心。他暗地派人守住庙门,欲将茶内下药将任濬毒死。幸得修圆与任濬透信,并协助任濬由庙后翻墙逃走。因惧怕和尚势力,任濬未敢回学校,以游学为名,遂浪迹江湖。

作者:218.56.104.* (2009/10/14 10:57:04)   回复此贴
  回复:任姓历史名人 第 9 楼

一天,来到河南地界的邱家大庄学堂,见学生愁眉不展,任濬问先生何在?学生说:“吃酒去了。临走留下题目,回来时谁作不完便挨打。”任濬饥饿难忍,便说:“你们管我一顿饭,我替你们作好。”学生求之不得,将带来的饭给任濬吃了,任濬做好文章即刻上路。老师回来一看,不像学生所作,便考问学生。学生说出实情,并交出任濬的底稿。先生见诗文隽永,字体很熟,立即命学生将任追回。任濬见塾师年逾古稀,皓首长髯,神采奕奕。见礼毕,互通姓名。原来先生姓邱,是退休林泉的学官,闲着无聊,教着几个本家子弟,亦为消遣。先生曾任过两届副主考,见过任濬的文章,故识其字体。论才识文章,任濬本应中选,因无钱买通主考,三次应试皆名落孙山。邱老先生留任濬住了月余,知任濬确有才学。至春闱,此届主考是邱的学生,邱给主考写信,让任濬持信前去应试,果然得中,放到太原任知府。
  几年后,任濬调京任刑部尚书。此时,有人告发荆山寺僧人霸占民女之事。任濬早就心中有数,便承接此案,上殿奏本。因了缘是皇帝替身僧了凡的师弟,所以本章屡被皇帝驳回。任濬再次奏本,皇帝说:“罢了!”意即“算了吧!”任濬当即领旨,将皇帝口谕“罢了”改为“耙了”。带兵星夜赶至荆山寺执行“耙刑”。首先打开地穴,救出被抢民女,然后将寺内和尚查有恶迹者,全部押解到芝芳村南的“十亩地”,将身子埋在地里,只露着头,用牛拉着耙地的铁耙全部耙死……(张宝祥、张道兴搜集整理)
  七、玉皇山,在南博山镇中部夏庄村西,是三府山向北延伸的一部分,海拔虽然仅有500米,但人文资源较多,负有一定名气。清初刑部尚书任濬(号文水)在《文水自叙》一文中称它是“云凤山”,《博山县志》和《博山乡土教本》称它为“云行山”,因为山顶有玉皇庙,当地人叫它“玉皇山”,《博山区志》与《博山地名志》也称“玉皇山”。此名太俗,还是以“云行山”叫法为好。“云行”是因此山常有云雾蒸腾于山峰上,地质属“喀斯特”类型,即“云窟窿”较多而喷云气。
  此山基本呈西南-东北走向,实为两峰:西峰海拔529米,以寒武纪石灰岩为主。苇园(池上)至南峪(莱芜)大断裂由此山南侧东西横穿,因而地质复杂,易于含矿含水,也为溶洞创造了条件。《博山大事记》载:1983年在夏庄秀才峪(此山南侧)发现大型哺乳动物披毛犀化石。由此可以推知15万年前这里的自然生态,此山东北部还有燕子石出露。与此山相关的是三庙两泉一尚书。山脚下一庙一泉。泰山行宫在山南淄河(夏庄支流)岸西,创于明朝毁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此庙本是院大碑多、树高林密、幽静古雅的好去处,近年因修建羽绒厂而面目全非,剩得一只明代石鼓也遭刑辱了,道光间名儒孙崇祚的撰书碑下落不明,幸由前人录文于《博山县志》。庙之北,有一溪流历年不竭,那是玉皇山南秀才峪里的西老泉流水。此泉溢出于断层北侧,在1998年旱季流量尚达4-5立方米/小时之多,平水年秋季可达50立方米/小时,沿溪汩汩而下东注淄河,溪边灌溉着近百亩菜圃、果园和农田。有人对此水作过初步化验,属偏硅酸型矿泉水,含硅0.04毫克/升,长期饮用者有益寿减肥作用。

作者:218.56.104.* (2009/10/14 10:58:21)   回复此贴
  回复:任姓历史名人 第 10 楼

山阿中有庙叫“西庵”。在绿树掩映的玉皇山南阿,平旷处有一残破庙群,曾是姑子庵,因在夏庄村西,故名。据《博山县志》载:“西庵,在夏庄云行山阿,尚书任濬读书处,原为三教堂,濬又创建关帝庙,同治年立忠义祠。”现尚存碑五块,最早者乃天启五年(1625年)《创修三清庙碑》,但文无可取。嘉庆九年和宣统三年都是关帝庙重修碑。二碑都说是任濬和李闯王打仗,因关羽显灵而得救,并且都说是引自孙廷铨的《颜山杂记》,查此书,未见此说;检点任濬遗文,也无一字提及此事,况任濬也不信神。据本地文人所说,庙前曾有任濬撰文碑,似乎并未叙说关羽显圣事,碑已毁于战火,无法证明以上故事。县志上说的忠义祠是西殿,也倾圮不堪,那是咸丰十一年博山县令率领地方武装在沂水县打捻军遭到惨败的事,这一仗,夏庄、南博山、盆泉等村的民团战死72人之多,樊文达撰文立碑以褒扬之,碑也不见踪影了。现在仅有南殿吕祖庙改作烈士祠尚存。庙西梯田上有清初和尚“本玟”墓,他和任尚书基本同时代,顺治间曾任辰巳山住持。再往西,越过玉皇山西峰到井峪村,解放前有井峪寺遗址,传说建寺甚古“先有井峪寺,后有博山村。”解放战争时将该寺的唯一遗物——大钟也炼成手榴弹了。可能任尚书到井峪寺上游玩过,民间故事就把他和“霸和尚——耙和尚”一事紧紧拴到了一起。
  山顶上有玉皇庙和裂隙泉。玉皇山西峰虽高,因无水而荒索;东峰,满山披绿柏槐成林,由夏庄仰观料峭巍峨,不三里即可攀顶(《博山地名志》载有7.5公里之遥,误)。上有玉皇殿等建筑,有泉可用。现存碑数块,有一小碑顶部隐约可见“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字样。有嘉靖丁未年一碑云:“此庙创于至元修于成化。”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当在公元1300年前,距今700余年。元朝皇帝“只识弯弓射大雕”,文化事业并不兴旺,那时创庙,足见夏庄地区较为繁荣。又有嘉靖甲申年(公元1524)碑,落款是“盘阳庚午进士”王纳言撰文。那时这里属青州府益都县管,淄川文化名人为此庙撰文也见得此地有名。查嘉靖版《淄川县志》“王纳言,字允忠,正德庚午举人,登丁丑进士,任户部主事,累官河南副使,陕西参政。”碑上的“庚午进士”应是“丁丑进士”之误,这说明书丹者疏忽。
  庙后有一和尚林,面积较大。又有一方池,池底有一裂隙泉历久不涸,是山顶上唯一水源,掬而饮之清芳甘口,在高山之巅有此宝贵一泉,真是地质天成。庙前有一洞不知其深,因有人见一大虫长约三米出入其中,即令探险好奇者也未敢问津其内幕。
  任濬,字海王号文水,夏庄村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卒于清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30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监军大梁,曾被李闯王所俘,受伤逃归故里夏庄。清朝定鼎后又被请出官至刑部尚书,62岁时养病在家,卒后葬南博山村北。“文革”中掘其墓,得古镜一枚重80斤,今为上海博物馆收藏。当地人说他家贫苦读,晚年修千人洞造反,冤案被杀等,皆失之史实。 (摘自博山信息港)
  八、明朝时候,开封城内的巡抚衙门、布政使衙门、按察使衙门、都指挥使衙门,还有道、府、县衙门,都集中在周王府西南一带。在布政使衙门西街路北有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总宪”二字。进人牌坊,过了一箭之地,正北有大门三间。中间一块坚牌,写着“河南等处提刑按察使司”;左边有一块牌子,上书“拿问贪酷官吏”;右边也有一块牌子,上书“伸理冤枉军民”。这就是俗称的臬台衙门。
  今日是正月初四(注:崇祯十五年),满天大雪,使衙门显得更加气象森严。巡抚高名衡先从侧门进人臬台衙门,随后又有许多官员包括总兵陈永福和布政使、知府等人都陆续来到。绅士中也有不少人来了。由于今日风雪严寒,文官、绅士们都乘着暖轿。只有陈永福要显出武将风范,不肯乘轿,骑着战马。随从他的武官和亲兵也都骑着战马,在风雪中蜂拥而来。
  臬台衙门的大堂后边,过了一进院落,便是二堂。二堂除中间大厅之外,两边还有暖阁,也就是聚会议事的地方。今日巡按大人任濬就在东边的暖阁里同守城官绅密商军事。自从李自成攻城以来,任濬还比较有勇有谋,敢于任事,所以高名衡和别的封疆大吏逐渐对他增加了信任和尊重。今日这会没有在巡抚衙门召开,而请任濬在他的巡按衙门召开,就是对巡按表示尊重和依赖的意思(《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十四章)。

作者:218.56.104.* (2009/10/14 10:58:5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4 每页5条 当前2/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任氏论坛  执行时间:808.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任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