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著述辑录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回复:又一篇祭文(供阅读欣赏) 第 6 楼

和瑶老太清转0000001号先生:您们好!
首先感谢1号先生对包氏宗亲历史的关心和研究,对不才的这篇《祭文》提出质疑,我表示十分欢迎!
至于本《祭文》的来历,是老朽根据景宁、泰顺流传的宗谱记载的人名、地名等资料而编写的。您的质疑,可能是说“拯公是添公的三世孙”,是“对先贤大不敬,对宗亲不尊重,对读者是误导,对宗亲会的威信会带来不良影响”吧。说实话,我开始对这种说法也持怀疑态度的。但我们的《征询信》(见附件),发出一年多,都没有收到反对的意见才写的。
近年来,听有人说包公的墓志铭根本没有说到“拯公是添公的三世孙”,以此来证明是老朽的捏造。但也有人说包公的墓志铭是后人(或旁人)写的,写的人当时能去追问包公祖上的来历吗?
现在我向您提几点建议:1.请帮助提供资料推翻《包氏分郡记》和景宁泰顺宗谱里面的记载,我认为可以推倒重来。如果资料不足服人,只好维持现状。随便怀疑“历史记载”,也难免人家说我们对先贤有不敬之嫌。
2.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请写真名实姓,联系电话,便于交流。
3.鉴于老朽年老水平低,对包氏历史了解十分有限,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浙江文成凤狮84叟包学冠上  15257758982
                                              2017.6.21
附件:
致包氏宗亲和敬仰包公及其先祖人士的征询信
你认同包拯公是包驮公的第17世孙吗?
2007年春节和清明节,浙江泰顺库村、大安、南峤、司前和景宁石柱等地的包驮公(生失详,卒隋大业6年(611))后裔,两次共60多人,随带谱牒坟图等,怀者对包公及其祖先崇敬的心情,自发到景宁寻根访祖,得到当地敬仰包公及其祖先人士的大力支持,顺利地找到包驮公墓和金仙寺的遗址。现在根据现有资料和遗址,我们认为包拯公是包驮公的第17世孙。其理由是:
1、景宁郑坑乡石柱村光绪八年的《包氏宗谱》记载:“拯,乳希仁,字文正,谥孝肃,丹阳库村序公系下孙也。登天圣丁卯科进士第八名,官仁宗朝谏议大夫。”谱中还写着:序公是包驮公第五世孙。
2、泰顺大安《包氏宗谱》记载:包融公是包驮公的第六世孙。互联网上的《包氏宗谱》记载:包拯公是包融公的9世孙。合肥、柳市《包氏宗谱》记载:包融公是申包胥公的第26世孙,第35世出包拯公。相隔也是9代。
3、泰顺大安《包氏宗谱》记载:包驮公第十世孙包全公,仕唐长溪令。全公第六世孙“添公,字公助,徙居庐州合肥县,讳包山,孝肃公讳拯,即其后也。”
4、文成桂山凤狮《包氏宗谱》开头第三页,有大清嘉庆八年(1803)庠生朱存德撰写的《包氏分郡记》的记载:“大凡封姓郡,各有由来,或因任所,或即里居,虽所封各异,而追其本始,朔其原由,则固无不同也。兹谱旧序虽多,而合肥之分郡,盖并未言及。盖以考核之未详故也。余于乾隆丙午修葺库村包氏宗谱,阅其旧序,系全公自越州会稽徙居其地,会聚一族。余曾录之所云。有曰:包氏定郡,始于上党,即唐长溪知县全公,尚仍旧郡,亦未之改也。迨至宋添公,自温泰邑三都库村,徙居庐州合肥,三世孙拯公乃分郡合肥。考之旧谱,湉公(包湉,泰顺库村人,宋嘉定丙子(1216)举江南永州教授)尝记之曰:余于嘉熙二年戊戍(1238)春,欲修宗谱,因读旧谱支,始知孝肃公虽居庐州合肥,乃添公徙之也。而孝肃公是全公的八世孙矣。与侄太初京试,竟造其庐,讲明宗谱世系,南北虽异,其地而要之同一根柢也。核此,恬公之记载而合肥之所由来,不大彰明较著哉。”这八百年前的纪录,不能不说是个历史的铁证。另外,全公出生于747年,与拯公999年出生,相距252年,给八世平分,每世31年多,与历史的25——30年一世,也基本相符。
5、浙江泰顺的库村、大安、南峤、司前、玉岩,景宁的石柱,文成的凤狮、福泉、双洋包,穹口、李夏,乐请的柳市、芙蓉,永嘉的雁池,瑞安的荆谷,平阳的腾蛟、水头、竹楼,苍南的东店、桥墩、矾山、龙港,福建的霞浦,安徽的 合肥等包姓,路隔千山万水,限于交通困难,彼此根本没有来往。但所有的宗谱,对唐代号称“三包”的“融公,子二,长何,次佶”的排列,却都如出一辙。
众所周知,包公已不仅是包姓的光荣,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我们认为目前该是给包公及其祖先正本清源还包公直系渊源的时候了。为了慎重起见,特发此信。希望包氏宗亲和敬仰包公的人士和学者,不吝赐教。如果在2007年年底前,没有发生重大误差,我们将在包驮公墓地,刻碑纪念。盼赐佳音!
寻根问祖联系人:文成珊溪新建东路338号   包学冠 15257758982
泰 顺  新  浦 乡 库 村   包其宣 15858731298
景  宁  县  电  力  局   包兴斌 13957041995l
2007年4月14日

作者:包和瑶 (2017/6/21 22:03:06)   回复此贴
  回复:又一篇祭文(供阅读欣赏) 第 7 楼

第6楼先生,你和你的几位“将军们”要诚心点,要虚心点,要客观点。欢迎你们为宗族群众做点好事,但给宗族做了不好的事,宗人们也是可以提意见的。有人好像是旧社会里的问题族长,俨然以“掌门人”自居,自己常常说假话、错话,却不许别人讲话,往往还差几个“骂手”出来围攻,霸气太猛了吧!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至于6楼先生写的那篇祭文,我们觉得很有问题,你讲的几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但我们也知道你有难处,有点下不了台,其实这些顾虑是不必要的。好吧,你要接下谈,我们也欢迎,只要双方高兴,互相交换点资料也可,须知我们并不是空口讲白话的。顺祝心平气和!

作者:000001 (2017/6/22 16:39:55)   回复此贴
  回复:又一篇祭文(供阅读欣赏) 第 8 楼

000001号先生,我承认自己年高水平低,更不敢说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要不就不发《征询信》了。因此,我一点也没有什么“难处”,和“下不了台”的感觉。要是十年前的《征询信》,今天有“好结果”,我将“十分感谢1号先生”。你说我的《祭文》“很有问题”,讲的“几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那么“问题”在哪?“站得住脚”的理由又是什么?我相信你总会很快公开吧!我诚心期待着你的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浙江文成凤狮84叟 包学冠 15257758982 2017.6.22

作者:包学冠 (2017/6/25 8:13:32)   回复此贴
  回复:又一篇祭文(供阅读欣赏) 第 9 楼

逐句恭答第6楼:

(1)“更不敢说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请你要敢于多说说自己从墓碑到这祭文,有哪些不正确之处。

(2)“我一点也没有什么“难处”,和“下不了台”的感觉。”真的如此吗?

(3)“要是十年前的《征询信》,今天有“好结果”,我将“十分感谢1号先生”。”,咦,你的《征询信》和“1号先生”有什么关系?
真的有“好结果”吗?怎么要“十分感谢”起来?!可笑至极!

  (4)“你说我的《祭文》“很有问题”。”对呀!这《祭文》很有问题,连这墓志铭也很有问题。

  (5)“我诚心期待着你的不吝赐教!批评指正!”估计你目前还不会有诚意,所以我要等着瞧。
    
  建议你进一步去读读族史,以便将来交谈起来,对我这个大老粗也有些教益。
  顺便讲一讲,你文成凤狮包族,现有900多户4000多人,且人材辈出,生活优裕,诚浙南之望族也,可喜可贺!然据你透露,目前贵宗支对迁始祖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温州永嘉雁池,一说来自泰顺库村,好像存在两套宗谱,这可不大好吧。  而从有关资料看来,可能还是雁池为是。正本清源,先正好自己的吧。
      

作者:000001 (2017/6/26 12:42:02)   回复此贴
  回复:又一篇祭文(供阅读欣赏) 第 10 楼

逐句恭答第6楼:

(1)“更不敢说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请你要敢于多说说自己从墓碑到这祭文,有哪些不正确之处。

(2)“我一点也没有什么“难处”,和“下不了台”的感觉。”真的如此吗?

(3)“要是十年前的《征询信》,今天有“好结果”,我将“十分感谢1号先生”。” 咦,你的《征询信》和“1号先生”有什么关系?
真的有“好结果”吗?怎么要“十分感谢”起来?!可笑至极!

(4)“你说我的《祭文》“很有问题”。”对呀!这《祭文》很有问题,连这墓志铭也很有问题。

(5)“我诚心期待着你的不吝赐教!批评指正!”估计你目前还不会有诚意,所以我要等着瞧。
    
  建议你进一步去读读族史,以便将来交谈起来,对我这个大老粗也有些教益。
  顺便讲一讲,你文成凤狮包族,现有900多户4000多人,且人材辈出,生活优裕,诚浙南之望族也,可喜可贺!然据你透露,目前贵宗支对迁始祖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温州永嘉雁池,一说来自泰顺库村,好像存在两套宗谱,这可不大好吧。  而从有关资料看来,可能还是雁池为是。正本清源,先正好自己的吧。
      


作者:000001 (2017/6/26 12:53:4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6 每页5条 当前2/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4)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1,613.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