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茂宗兄费尽心思孜孜不倦寻找自己的祖宗,此举孝也,本人极为钦佩,并一如既往,对各地寻根问祖的宗亲,予以积极支持,并力所能及地给予协助。
鸿茂宗兄在“寻亲公告”中,提供他们族谱中的一些资料,归结起来有三点:
1、他们的祖宗源礼公,及其弟源惠公的七传孙才安公,两人先后从江西省泰和(县),迁居临武的。源礼公迁临武蓬水头,才安公迁临武四排头
2、源礼源惠的父亲是居正公,居正公是始迁泰和的邝氏始祖。
3、源礼源惠一脉,不同于著公一脉。是湖南邝氏始祖著公之外的另一个邝氏来源。
我对此作了一些研究之后,发觉此资料疑点多多。现分述如下,希望与鸿茂宗兄共同研究商榷。
(一)
源礼源惠一脉,应非从江西泰和而来。
江西省泰和县,自古至今没有邝姓的村。 1、泰和县当今有44万人口,全县没有一条邝姓村,即使是小小的邝村也没有。只有十来户邝姓散户,都是近年或近代从外地迁入的。泰和的电话号码本,安装固定电话的邝姓,只有一人。他名邝宣财,是近代从遂川县迁入泰和的。2、临武著公裔廿五传孙邝恤源,民国二十年任陆军上校团长,曾带兵转战南北。他带着族谱的疑点,在部队驻江西吉州时,根据24世邝为光谱序所说邝姓在江西散居状况,他详询吉安、泰和、永新等地,但只知有旷,而不知有邝。再查考吉州府志,才知当地历无邝姓。因而,他得出:”为光之序,似无实据”的结论。之后,他回乡适逢修谱,故为新修族谱写了序,最后还认真地说了一句:他对此调查完全负责。(请参阅临武1990年谱第39页)3、“寻亲公告”的资料说:“居正公始迁江西泰和,源礼(于宋乾道年间迁湖南临武蓬水头,至七传才安公,迁临武四排头”。这就是说,自宋乾道年间始,起码有七代人居泰和,至今八百多年,其繁衍必成堂堂大族,何故凋零如此?
从此应可得出结论:源礼、才安二公,不是从泰和而来。
“寻亲公告”中说,“源礼源惠的父亲是居正公,居正公是始迁泰和的邝氏始祖”。既然是八百多年的“邝氏始祖”,子孙必定很多而且分居各地。但我览阅湖南各地谱序,除乾隆年间<蓬水头源礼派下源流>中提到居正公外,其他均未见提及。反而在黄姓族谱中,有个显赫大官叫黄居正。 黄居正是何人?他是黄姓第111世祖,是黄姓由福建蒲田始迁入粤的始迁祖。是宋淳熙进士、当朝状元,历任舒州知府、成都知府、英州知府、吏部侍郎、后至刑部尚书。黄居正,讳世保,号寅齐,生于宋绍兴二十年,妣巫氏,生四子,(源字辈)长子源深,次子源辅,三子源赞,四子源大。(附黄氏族谱第69页如右图)插图:
人有同名,不足为奇。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邝居正确有其人,只因一时尚未寻到,或改了名而后人不知;二是把黄居正误作邝居正。我在此不敢断言肯定。但是,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在清朝以后的几百年中,湘南各地邝姓,都一直沉浸在“邝从黄来”、“邝从江西来”的流传之中。祖宗断了层,就从江西及黄姓去查找,这是很自然的事。况且,在湘南各地邝氏族谱中,误把黄姓的达官贵人,移入作邝姓的祖先,也不鲜见。黄四明就是一例。
源礼公是著公的后裔,并非是著公之外的另一来源。
在寻亲公告出了之后,有个“聪明”的宗弟,立即反应说:源礼源惠一脉,是著公以外的另一个邝姓来源。好像邝姓来源越多越好似的。其实,这是寻祖的“误区”。
鸿茂宗兄也好,这位宗弟也好,都是临武人,距著公祠近在咫尺,且年年前往拜祭。著公祠内神台,中央安放著公神位,左右两旁各立两个稍小的神牌,排列次序正统规范,左一为著公长子富国公神位,右一为著公次子安国公神位,左二为著公三子定国公神位,右二为源礼源惠二公的神位。(附图)下楼是图片: